见贤思齐出自于哪里(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什么意思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

大姒(sì):即太姒,文王之妻。嗣:继承,继续。徽音:美誉。

百斯男:众多男儿。百,虚指,泛言其多。斯,语助词,无义。男,男孩,这里指子孙。

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这句诗出自于《诗经·大雅·思齐》,诗的原文如下: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诗经·大雅·思齐》是一首歌颂周初开国人物文王及其母太任、其妻太姒的诗。诗歌的重点是颂扬文王的“圣德”,同时也赞扬了其母太任、其妻太姒。诗人认为她们是“文王所以圣”的根本。

扩展资料: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大雅·思齐》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是首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诗歌。

全诗二十四句,毛传将其分为五章,前两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先歌颂文王的母亲太任、祖母太姜及妻子太姒;第二章歌颂文王能忠于祖先遗训,光大祖业;第三章颂扬他处事和睦庄敬,修身自省;第四章歌颂他能排除重重危难及百姓的疾苦,善于倾听善言;第五章称颂他能培养人才,任用贤人,使周民族不断强大。

此诗反映出传统道德在周文王身上的完美体现。

封建王朝,为何史家还敢写刘邦吕后汉武唐宗的那些“糟事”

很高兴有幸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古代封建王朝修史的目的和立场是根本跟现在人想的截然相反。现在人以为史书是给老百姓看的,其实古代的史书是给皇帝治国理政提供经验教训用的,轻易不会対臣下或者百姓看。

图片来源于网络

基于这个目的和立场,史书的修编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如实记载前人善恶成败得失,那么得出来的经验教训才具有借鉴参考的价值,当然这些事实也包括当朝皇帝的父辈祖辈的所作所为,如果歪曲事实,岂不是忽悠自己的皇位接班人,自己断送江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当朝的皇帝不能看自己的行为记载,这是为保证史官在记载时不会有所顾忌,一般设有两个史官,左史官记言,右史官记行,如果皇帝不是太昏庸残暴,一般都能够自觉遵守这个不成文规矩,同时史官的记载,也是对皇帝的一种监督,让皇帝所作所为因为顾忌后世的评价而不敢太放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二,这样的立场和目的决定了史官必须如实客观记载,不得虚美,不得隐恶。久而久之直笔善恶就成了史官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了。自唐宋以后,印刷术发达,文化逐渐普及,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控制意识形态,才会有所谓的“官修”历史,同时皇帝也不再自觉遵守不看当朝史实的规矩,自然修史的史官也不得不有所顾忌,曲意迎合歪曲事实,甚至为了政治的需要,胡乱捏造抹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是为什么唐以前史官正直,编出来的史书水平高,宋以后的那些史书越来越不像样,也许是巧合,宋以后的封建社会逐渐在走下坡路,直至走向大清的文字狱控制,文化极端专制的地步!谢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知识到何时才是个尽头

人生有尽头,知识无尽头。

山外青山楼外楼,人无知识空白头。

床前明月光,知识无一筐。

通过最近在“今日头条”上的学习,自我敢觉找到了点诗律。楼(lou)头(tou)还有光(guang)筐(kuang)。

我就是想说,学习太重要了。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知识是没有尽头的。我认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晚,只要你撒下心来,认真的去学,没有什么会难倒你的。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