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联手郭敬明,让2022年春节档发烂发臭
发布时间: 2023-07-11

大伙儿发现了没,掰指头算算,郭敬明被关进小黑屋也1年多了。

但时至今日,每当一部青春 · 疼痛电影横空出世,大家还是会迅速想起,那些年被郭敬明作品支配的恐惧。

(《小时代》4部曲留下的心理阴影,真不是闹着玩的)

结果,今年的春节档一来,大伙儿突然发现:

好家伙,怎么连你个浓眉大眼的韩寒,也被郭敬明上身了?

展开全文

这部韩寒的新片《四海》,集合了车祸、高利贷、兄弟反目、情节悬浮等等青(狗)春(血)伤(烂)痛(片)元素;

瞅瞅导演这小作文,一股熟悉的气质更是扑面而来:

(韩寒微博:郭言郭语 | 图源:网络)

咱就是说,真就 “每个中国导演的终点,都是郭敬明” 呗。

关键是,《四海》预告片里,呈现的明明是 “青春!爆笑!摩托!热血!”

实际的电影,和“燃”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水火不容。

光是海报上的人,就死了一半。

(《四海》最高赞评论 | 图源:豆瓣)

这大过年的,不是给观众心里添堵吗。

据说,每个走出影院的人,都默默打开了国家反诈中心App。

更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的是,这部评分至今连及格线都不到的电影,收起钱来一点儿不含糊:

光大年初一,票房就有2.27亿 ;

而这天平均票价,更高达56.2元 ——

这么说吧,这个首日票房、价位,在春节档同期的8部电影中,仅次于讲述咱们抗美援朝英雄战争的《长津湖之水门桥》。

还有的大(倒)聪(霉)明(蛋),甚至掏了3位数去看这部电影。。。

(一个真能收,一个真敢给)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电影这么烂,还好意思卖出这么高的价格?

韩寒和郭敬明,这对死对头相爱相杀20年,咋就突然成了一对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韩寒 × 郭敬明:相爱相杀 &上海绝恋)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就得先往前倒倒。

然后就会发现,韩寒被郭敬明上身,根本就是迟早的事儿。

01

韩寒转型郭敬明,

只是春节档烂片的一个缩影

其实,几乎每年春节档,都会有这么一两部烂片。

吊诡的是,这些放到平常档期压根没啥水花、往往灰溜溜下映的电影,在春节档期内的票房数据还挺看得过去:

2017年,荣获年度“最令人失望影片”金扫帚奖、至今豆瓣评分3.7的《大闹天竺》,总票房竟然有7.56亿;

2018年的《西游记女儿国》和《祖宗十九代》,一个被观众恨铁不成钢“又来炸我的西游情怀”:

(图:《西游记女儿国》高赞影评)

另一个则烂成了“年底明星大型还人情现场”:

(图:《祖宗十九代》高赞影评)

然而,这两部的票房,分别是 7.27亿 和 1.69亿。

2022年,凭借出圈的预告片,一部叫做《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动画大烂片也挤进了春节档。

结果进了影院一看,好家伙,和预告片不能说是一模一样,只能说是毫无关系。

有上当受骗的观众,在评论区怒写百字小作文:

但也并不妨碍这片子最终票房高达1.25亿......

说白了,春节档,已经成为全年最大的档期。

我们常说这10年间,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但以此为大背景,也再没有哪个档期的发展速度能有春节档一般迅猛

2013年,春节档总票房还连10亿都算不上。

而去年和今年,连续两年总票房突破60亿。

(图源:灯塔研究院)

至于观影人次,更是已经连续4年破1亿。

大年初一热门影片的黄金座位,不定个闹钟,压根儿抢不到。

春节成为首屈一指的大档期,票价自然也就比平时高一些。

但即使如此,每年的票价还在持续走高:

(图源:猫眼研究院)

显而易见,即便在春节档做个“凤尾”,也比其他时段的“鸡头”赚的多。

很多片子,也就削尖了脑袋往春节档挤。

这一点,就算我不说,相信大伙儿也深有体会,近两年档期内的电影阵容就是神仙打架:

2018年的《红海行动》、2022年的《流浪地球》、2022年的《你好,李焕英》,都是豆瓣8分以上的商业类型片,最终也成为了爆款。

而众所周知,资本嘛,逐利为第一要义。

档期够红火,客流也足够,资本很难不动起歪心思:

那是不是,我放啥都一样?

所以,这是不是说明:

只要沾上了春节档期的光,任你是郭敬明上身的青春疼痛体,还是集“奇幻巨制、中西合璧、众星云集”于一身的洗钱大烂片,都赚个盆满钵漫?

要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就得先弄明白:

小小一张电影票,怎么就能平均卖出个3碗麻辣烫钱?

02

小小一张电影票,

真的值3碗麻辣烫?

实际上,这段时间,除了韩寒的这部《四海》,被吐槽最多的,就是票价。

是的,今年春节档,电影票又双叒涨价了,综合全国各低级城市票价算下来,平均一张票要花52.8块钱。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35128元,花在教育文化娱乐上的钱就更少了,差不多是2600元/年。

考虑到在春节时期,大伙儿往往全家出动。

多看2场电影,2、3个月的娱乐花销都能搭进去。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这不管换了谁,都得犯嘀咕啊。

(图源:国家统计局)

更何况,直到现在,对于不少人来说,“进电影院看电影”还是个9.9元能解决的事儿。

毕竟中国人开始频繁进出电影院,是2013年左右开始的。

那时候在购票APP上买一张电影票,只要9.9元甚至更低。

某售票平台,甚至一度推出“新用户1元看电影”的活动:

可以说,但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观众,面对如今购票平台上动辄上百元的高价,很难不怀念9.9元就能看一场电影的快乐。

不过,一个必须要提及的事实是:

即使在当时,真实的票价也并不是9.9元,而是像现在一样,日常的均价在30元到40元之间。

只不过,当年"团购"搞低价的热潮波及到了电影票,各大电商平台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争夺消费用户而推出了大量特惠影票。

这其中的差价,都是平台掏腰包补贴上去的 ——

简单点说,就是它们“掏钱请观众看电影”。

而想想就知道,当时肯定有不少公司迷信这个可以办成事儿,电影拍得好不好不重要。

市占率被妖魔鬼怪绑架,结果可不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了嘛。

所以,从2016年,广电总局就已经开始叫停"票补"了。

线上票补,本就是一种不良竞争。

回归正常、合理的票价,从根本上说,其实是好事一桩。

但是,如果真的“合理”,网民群众的呼声也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大了。

怪就怪在,票价的涨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2022年春节档,一线城市票价比较2022年同期,涨幅达20.6%,单张票盈利平均提升了33.7% 。

而再此基础上,2022年春节档,平均票价又整体上涨了8%。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疫情本就是最大不确定因素。

2022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广泛爆发,线下实体经济首当其冲受到重创,电影院线自然不例外。

当年,春节档电影全部撤档、被迫延期,票房颗粒无收。

之后,全国绝大部分影院暂停营业,开始了长达178天的漫长停工。

2022年全年总票房只有204亿 ——

这个数字,仅仅只是2022的31%。

深深领教过了这种不确定性的电影院,只得抓紧“春节档”这个难得的救命稻草,用翻番的价格尽快"捞"一笔,来应对形势依旧莫测的未来。

今年这段时间,疫情又双叒卷土重来了,部分地区面临疫情扰动,上座率限制在50%。

这也成为加价的一大原因。

而且更厉害的是,没有人知道疫情到底什么时候可以结束。

说白了,就是“人次不够,票价来凑。”

某种程度上,电影院高票价是一种束手无措。

有人看到这儿就要说了:

你影院揭不开锅,和我看电影的有什么关系?

我就是想过年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找找乐子而已嘛。

不过,问出这话的人有没有想过:

为啥 你过年一定要去电影院看电影呢?

03

去影院看电影,

快成中国春节习俗了?

众所周知,疫情何止限制了大伙儿上电影院,也限制了出去/出省旅游。

到了春节期间,这种对于行踪轨迹的局限性,就滋生出无数都市留守打工人。

2022 、2022俩春节,以往一过年就变“空城”的一线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