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故宫博物院和沈阳大帅府的牌匾论郭沫若和范曾先生的勇
发布时间: 2023-07-11

到故宫,很远就看见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了。说实话,字写得轻浮油滑,和厚重大气的故宫建筑风格确实有点不搭,尤其是那个“宫”字,娇柔造作,看着很不舒服。

其实,故宫博物院本是有一块大匾的,题写者是当时清室善后委员会主席李石曾。

李石曾的父亲是晚清重臣李鸿藻,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李从小饱读诗书,长大后又留学法国。1911年,回国参加辛亥革命,身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1925年成立故宫博物院,李石曾为第一任院长。

李石曾先生像

李石曾并不以书法闻名,但其擘窠大字大字却相当不俗。据记载,他当时是将粘连在一起的、长约丈余的黄毛边纸铺在地上,以半跪身姿,以大抓笔奋力挥就。

从照片来看,五个颜体大字气势磅礴,端庄大气。

展开全文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再看郭沫若的题词,随意张扬,蓬头垢面,气势弱了很多。

也许故宫重新开放,再挂李石曾的匾额不合时宜,但人还是贵有自知之明的,敢把自己的字亮出来,只能让人佩服郭老的勇气。

郭在其他地方的题字,也有很别扭的,有的字看着简直难过。

说到勇气,还有一位大师级的人物,也敢以自己的匾额替代别人,此人即是范曾先生。

沈阳有个大帅府,原来也曾有一块匾额,没款,三个大字写得汪洋恣肆,很有些匪气,跟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这个官邸倒也很配。张作霖从1916年搬进来住到出事为止,整整12年。

后来不知道为什么,2015年换了一块匾,这回请来题匾的是范曾先生。范先生也很敢写,于是那新匾就正儿八经地挂起来了。只是这三个字写得实在散漫漂浮无力,范先生虽然自许甚高,认为自己的书法风格是“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但这几个字确实很不长脸。

不长脸的题字还不止一个。

太史叨叨令怀疑既然那块匾没人署名,如果不是老张自己写的,会不是从他的字里拼出来的?于是找来一些老张的书法资料,显然有一些是代笔之作,但他也还是能写两笔的,尤其是“日新又新”的那个“新”字最后一笔,和“帅”字的最后一笔还真有几分相近。

整体来看,原来的三个字虽然看着野,但并非无章法,功力不浅。现在把范曾先生的字再挂上去,可就轻飘飘的有些不知所谓了。

回过头想,郭沫若先生和范曾先生勇气可嘉,人家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似乎也不该多嘴。

但是那天看到贾平凹先生的题字,且不说字的水平,他老先生竟然能把“故里”的“里”写成“裏”,是不是有点太糊弄事了?

二十年不写联,三十年不题匾。写字二十年不敢轻易给人家写对联,写字三十年都不敢给人写匾。对联写不好,贴上了丑一年;牌匾写不好,挂起来可就丑得没有年月了。

要说牌匾,有赏心悦目的,比如天津华世奎老先生的字刻出匾来,那叫绝品,一起来欣赏。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