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什么理什么(关于王阳明的思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心即理”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关于王阳明的思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心即理”

谢谢邀请!“心即理”,这里的“理”是指自然规律,此为密钥,切记切记!!!对学西哲的人而言,“心即理”很难理解,因为西方哲学是二选一,要么是“物”,要么是“心”,前者为客观,后者为主观,这就好比是上帝和撒旦,绝对不可调和。但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心即理”,主观即客观,上帝即撒旦,非常不可思议。

01

禅宗有个说法叫“开悟”,意思是天地之间,有一个最为根本的道理,把它悟透了,从此云开雾散,天地间再无秘密可言,它就象是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一旦把它推翻,后面的就会一个挨一个瞬间全倒,一个不剩。

那么这张牌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心是什么?把它悟透了,人是它,世界是它,天地宇宙也是它,所以禅宗自古又被称为心宗,而“开悟”则又叫作“明心见性”。

古代的禅师去寻师访道,想找到这个世界的真相,最后都会被那些大德们告知:这个世界的秘密不在外面,而是在你自己那里。 比如唐代的洞山禅师,参访了很多高僧,都未能彻悟,后来有一次他过河的时候,无意间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猛然顿悟,便作了一首诗说: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唐·洞山良价

02

这首诗很多朋友不一定会读,里面的“渠”字可不是指的水渠,而是广东话中的“佢”,也就是第三人称中的“他”、“她”或者“它”,明白了这个,这首诗的意思就懂了。

洞山禅师以前是向外求,《楞伽经》里说“心外见法,名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槃。”他方向搞错了,所以“迢迢与我疏”,离答案越来越远,现在突然从自己的倒影中发现了契机,对于一个参禅者而言,这就象是夜空中的一道闪电,虽然转瞬即逝,照到的却是永恒的真理。

找到了这个根本的东西,即是开悟,从此以后“处处得逢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它,与它同在,所以“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我和它之间已经融为了一体,就象一滴水汇入了大海,从此水滴即大海,大海即水滴,再也不分彼此。

最后洞山禅师郑重的叮嘱我们,“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只有这样做,才能契入那个最根本的道理中去,“如如”就是真理,它其它的名字还有很多,比如真如、实相、本际、本体、实际等等等等,都是指的同一个东西。

03

总之,“心即理”就是在告诉我们,所谓的心和物,主观和客观,向上再追一步,就会发现其实是同一个源头,这就象是人的两条腿,下面看着是两条腿,你顺着腿往上看,就会发现是长在同一个人的身上,之所以把它当成两个,那是因为我们看的不够仔细,不够深远。

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易经》,而《易经》的核心就是太极阴阳,太极运化阴阳,阴阳运化万物,反过来看,万物又是“负阳而抱阴”,最后仍然归为一太极,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最为精妙之处,西哲目前还处于阴阳对立的阶段,对于“心即理”的统一性,恐怕还须一定时日尚能通达。

王阳明,心即理到底是什么意思

心即理是中国传统哲学流派心学的重要命题,由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明代王阳明完善了这一哲学命题。

心即理中的“理”指超乎自然和社会之上,而又为自然和社会必须遵循的抽象原则;

心即理中的“心”指人的主观意识和认识能力。

陆九渊认为,充塞宇宙的“理”,就在人的心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与李宰书》)。宇宙间万事万物之“理”,和人心之“理”是完全相同的。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

如果把“理”理解为万事万物对于人的“意义”,那么这个意义是人自身赋予的,“心即理”是对的;如果把“理”定位于支配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或原则,那么这个“理”就不可能在人的“心”中的,而只能是事物本身的理在人心中的反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的自强不息是对人生的意义,是存在于人心中的,这时“心即理”是正确的。而“天行健”背后的支配规律的万有引力,这个“理”就不是“先在人心中”的理了,而应该是世界自身存在的“理”,它能为人心所认识,但是不在“人心中”。

所以,这一命题虽然没有否认“心”外还有“理”,也没有直接肯定“心”就是世界的本原,但它认为人心之理就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表现,是物我统一,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它以主观的思维代替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把主观(吾心)和客观(宇宙)的辩证关系,歪曲为完全同一的关系,抹煞了它们之间的根本差别,最后用主观(心)吞并了客观(理)。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颠倒的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心即是理,你怎么理解

“心即是理”,这里的“心”,并不是指我们身体里面这个肉团心,是指精神层面的那个“心”,而精神层面的“心”,也不是我们整天胡思乱想的那个“心”,那个“心”只是一个虚妄不实的颠倒心,“心即是理”的心,指的是我们不生不灭的那个妙明真心。

至于这个妙明真心,只有通过努力亲自去体验才可以明白,语言、文字就无法表达清楚了,我们没有真正的证到那个境界,无论怎么说都是隔靴搔痒,抓不到实在处,所以只能借两段禅宗语录,来间接的帮助我们从外围作些粗糙的了解。

六祖慧能

《六祖坛经》里面记载了六祖慧能几句话: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里的“自性”,指的就是心的本体、本质,心的本质,按王阳明的话讲,就是“天理”,就是那个去除了私欲蒙蔽的“心”,也是那个昭觉灵明的“良知”。

心中有杂念,就相当于是镜子蒙上了灰尘,不再光洁,也好比是水中混入了泥沙,不再清澈,但我们要知道,无论是灰尘也好,泥沙也罢,它们都是客,而不是主人,灰尘不会因为落到了镜子上,就变成了镜子,泥沙也不会因为混入了水中,就变成了水,不是这样的。

灰尘即使落到了镜面,它还是灰尘,泥沙即使混入了清水,它还是泥水,一切都没有变,透过这些灰尘和泥沙,单看镜子和水,它们的本质还是光洁、清澈的,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只要去除了杂念,妄心就变成了真心,六祖的五个“何期”,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出来的。

百丈怀海

怀海禅师,是六祖慧能的第四代传人,慧能传南岳怀让,怀让传马祖道一,马祖座下三大士中,百丈怀海就居其一,他有一段话说: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王阳明“昭觉灵明”的出处就是百丈禅师的这段话,“灵光”就是我们的心体,当我们通过一翻修行,将心中的杂念去除以后,此“灵光”自然“独耀”。

这种光耀,是超越一切“根尘”的,“根”就是我们能看、能听、能嗅等等的一切功能,“尘”就是我们所见、所闻、所嗅等等的一切范围,这个时候,我们的灵耀之光,照破了一切“根尘”,朗朗乾坤,纤毫毕现,这就是“真常”的境界。

这种境界,绝非是任何一种语言和文字所能够描述的,而这一切,都是源自“心性无染”,只要我们做到了这个,我们就明白了“心即是理”,明折了理在心中“本自圆成”的道理,用王阳明的话讲,“不须向外添一分”,就是这样一个境界。

总结

所以,“心即是理”是一种掐两头的说法,一头是它的初始状态,在我们的心本还没有受到染污之前,这种状态,已经是往者不可追了,那么另一种就是最终的成功状态,通过努力,我们把心中的污垢给清除了,把来我们心中做客的那些私欲妄想给请走以后的状态。

当一切返朴归真,回到了它的原始状态,我们再来体会我们的心,就会发现它昭昭灵灵,一切无所不有,无所不具,天地万物,原来尽在此一心中,除此一心,别无一事,别无一理,这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天人合一”的大圆满状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