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百年豪族,被连根拔
发布时间: 2023-07-11

晋惠帝永宁元年(301)的一个夜里,繁华的洛阳城陷入沉寂之中,却有一户人家依旧亮着微弱的灯火,宣告着主人难以消解的忧虑。

张轨,一个刚刚步入48岁的中年官吏,在房间内不停踱步,无法入睡。

罪魁祸首是洛阳城内一股驱散不了的血腥味,它让人脊背发凉。洛阳城刚刚经历了司马伦之乱,专权的贾皇后死了,许多王公大臣遭到诛杀。哪怕鲜血早已经清洗干净,可是血腥味却越来越浓。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场宫闱之变,还没有到收场的时候,更大的混乱和杀戮就要到来。

在此之前,张轨的仕途还算顺利。他来自西北的安定郡,称得上是贵胄后裔。由于父辈的恩荫,他获“赐官五品”。按照九品官人法,五品属于“中中”,相对平庸的品级。不过,张轨得到了朝廷重臣张华的欣赏。在这位贵人眼中,张轨是“二品之精”,九品之中,一品乃虚设,因此“二品之精”就代表了最高的评价。张轨由此步步高升,从太子舍人一步步做到散骑常侍、征西军司。

可是,张华死了,就死在前不久的骚乱之中。作为张华的门生故吏,张轨很难不产生一种惊惧的情绪。乱世之中,自保要紧,洛阳是待不下去了,他必须要找到一个闻不见洛阳血腥味的地方。

思虑许久,张轨望向西边的天空,心里浮现出一个人的身影。

当年王莽篡政,天下大乱。一个名叫窦融的人,先在朝廷效力,后又投靠绿林军,但他并没有深陷于中原的泥沼之中,而是主动携带家眷奔赴河西。窦融曾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骑,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此遗种处也。”

河西,遗种,自守。如果说中原、关中之地是冒险家的乐园,那么,河西就是一个天然的割据避乱之地。

窦融在河西四郡扎下了根,并在后来明智地拒绝了隗嚣、公孙述等人的橄榄枝,主动归附盘踞洛阳的刘秀。由此,窦融一家成为东汉的显贵,他也和东汉的开国功臣们一起在云台留下了画像。

河西四郡。图源:最爱历史

在恐惧之中,张轨找到了对标的人物:他要效仿窦融,出镇河西。

展开全文

没多久,朝廷的任命下来了,张轨受命出任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他如愿离开了洛阳这一是非之地,带着家人和少数随从,奔向河西四郡,去寻找“遗种”之处。

01

然而,凉州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

《三国志》载:“(敦煌)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这是一个不需要朝廷官员也能维持秩序的地方。

在张轨来的路上,随处可见大族盘踞的坞壁,里面都是悍勇的私人部曲。他们防范的可不只是强盗,还有像张轨一样的中央官员。同时,还有众多的羌胡族群在草原上放牧,与汉人杂居在一起,他们的骑兵也是一大威胁。

作为空降的封疆大吏,摆在张轨面前的命运只有三种可能:谈得拢就成为宴席的主人,谈得不好要么变成城头悬挂的一具尸体,要么成为一条唯大族是从的狗。

幸好,张轨有一个“好老师”。当年,窦融到河西后,干了三件事:“抚结雄杰”,“怀辑羌虏”,以及遥奉东汉正朔。也就是和大族搞好关系,和胡人搞好关系,和中原搞好关系。只要是“州郡英俊”,窦融都以礼相待,而刚正不阿、不知妥协的官吏,全都罢免。于是窦融“甚得其欢心,河西翕然归之”。

窦融全身像。图源:网络

对付分离势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和自己绑在一起。

张轨无疑学到了精髓,他用高官厚禄和极为卑微的姿态招揽当地的代表人物。宋配、阴充、氾瑗、阴澹四人,被称为张轨的“股肱谋主”,全都出身敦煌的大族。而羌族的酋豪北宫氏也受到张轨的隆遇,比如一代名将北宫纯。

同时,张轨将文教作为治理凉州的根本。学馆内的子弟多一点,阴谋作乱的士人就会少一点。他引进了九品中正制,并将忠、义、节作为选举的标准。前者给了豪族子弟一个向上的阶梯,将其笼络至官府;后者将他们教育成“晋民”。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忠于晋朝,不就是忠于张轨吗?

河西著姓是统治的基石。有了他们的支持,地方动乱就会减少,凉州就会变得安稳。有了他们的支持,就不必担忧人才短缺,凉州就能得到治理。有了他们的支持,便能得到私人的部曲(包括胡族的部落),凉州就有了一支悍勇的军队。

很快,张轨就成为河西的主宰。他登上了武威郡治姑臧城的城头,俯视脚下的一切,胡人的骑兵在军营驰骋,带着冠冕的士人出入于学馆,僧侣在寺院祈祷,百姓们享受着这个时代难得的平静。姑臧城太拥挤了,它需要扩建,才能匹配上张轨割据一方的雄心。

虽然张轨完全有能力自立门户,但在西晋王朝将要被摧毁之际,他对晋室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忠诚。

永嘉二年(308),刘渊的手下王弥横扫中原,直逼洛阳。晋怀帝征天下之兵勤王,却只有远在西北的张轨响应了,他两次派遣北宫纯率领凉州兵马进击洛阳。面对数万叛军,凉州铁骑横冲直撞,在洛阳城前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击破了凶悍的匈奴人。亲眼目睹凉州兵锋的京师百姓还创作了一首歌谣:“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鸱苕寇贼消,鸱苕翩翩怖杀人。”

在族群战争的血光之中,“晋”已经成为汉人心中唯一的寄托。而打出“事晋”和文教旗号的河西之地,也成为中原人士心中的世外桃源,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难民向着河西而来。

建兴二年(314),张轨病入膏肓,卧床不起。十三年前,他从洛阳来到凉州,为的是自保和避祸,如今自己却成为庇护众人的一方势力。他虽然没有真正建立一个政权,但无疑开创了西晋以来凉州割据一方的历史。他所奠基的这个政权,被后人称为“前凉”。

临终前,张轨遗令说:“文武将佐咸当弘尽忠规,务安百姓,上思报国,下以宁家。”这段话不仅是他留给子孙后代的忠告,更是他来到凉州十三年的总结:向地方势力分享政权,同时保持对中原王朝的敬畏。

此后,凉州之地政权更迭、枭雄并起,张轨的遗言却一直发挥着作用。

02

前凉如同历史上所有政权一样,创业之主英雄神武、守成之主怀仁明智、亡国之主昏庸残暴,然后迎来灭亡。这时接管凉州的是一个起于关中的强大政权——前秦。

对所有盘踞河西的大族和试图割据一方的枭雄来说,这都不能算是一个好消息。前秦派遣的凉州刺史梁熙是一个守规矩的人,他重用土著,克己安民。可是,张轨来的时候一无所有,而梁熙背后是整个北方的财力与军力,换句话说,梁熙和他背后的苻坚拥有掀翻棋盘的能力。

382年,苻坚将目光望向凉州之外的西域,他任命战功赫赫的吕光统领七万步卒和五千骑兵,征讨西域。西域诸国坚持了一年多,被吕光逐个击破。

天高皇帝远,吕光渐渐产生了割据的想法。他迷恋于西域宫室的辉煌壮丽,产生了羁留此地的念头。在西域传播大乘佛教的天竺高僧鸠摩罗什则劝他回去,告诉他“此凶亡之地,不可掩留”,并说“中路自有福地可居”。

385年春,吕光从龟兹出发,率军东归。随行有一万余匹骏马,两万多只骆驼,以及它们背上的奇珍异宝,一千余名能歌善舞的西域乐伎,还有鸠摩罗什。

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室砖壁画。吕光平龟兹,得其音乐,并将其带回凉州,影响此后隋唐帝国的宫廷乐。图源:网络

吕光不知道的是,前秦早已在两年前的淝水之战中战败,在他回归的路途中,关中沦陷,苻坚也被杀了。苻坚死了,梁熙没了靠山,面对拥有七万步骑以及庞大财富的吕光,无力抵抗,只能投降。吕光大摇大摆进入姑臧城,成为凉州新的主人。389年,他即王位,置官司,后凉政权正式建立。

和张轨赴凉州一样的剧本:中原大乱,北方分裂,河西自守。不一样的是,吕光是手握重兵的氐族人,他不想也不需要看河西大族的眼色。后凉政权中的中坚全是吕光的子弟,很少有当地土著的身影,只要有反对的声音,便直接上屠刀。

担任参军的汉族士人段业曾劝诫吕光说:“严刑重宪,非明王之义。”

吕光反问段业:“商鞅之法至峻而兼诸侯,吴起之术无亲而荆蛮以霸,何也?”

段业回答,严刑峻法要看如何使用,河西本是“道义神州”,“欲以商申之末法临道义之神州,岂此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

吕光听后,小有领悟,于是“下令责躬,乃崇宽简之政”。但这不过是一句空话。

这一段刑法与道义的交锋,并非传统的儒法之争。在凉州,文教代表着政权的分享,道义代表着对各族人民宽仁。可是,吕光凭着武力推行氐族本位政治,虽然镇压叛乱数战数胜,可奈不住迭起的起义风潮——汉族的段业心怀不满,卢水胡部的沮渠蒙逊在张掖起兵,秃发乌孤率河西鲜卑占据湟中与后凉对峙……

399年,吕光病重,留下一个烂摊子给子孙后代。而垄断政权的吕氏子弟却陷入了内斗之中,后凉很快在众人的围攻下灭亡。

生前,吕光把鸠摩罗什当作解梦大师对待,强迫他娶妻,并使其留居河西十六年。鸠摩罗什一身的学问,却无用武之地。不过,他吸引了很多东来的中原僧人,鸠摩罗什的第一个弟子僧肇便是在凉州收的。

那时的凉州既是整个北方华夏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又是受西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方。当时,北方著名的译经中心是敦煌、姑臧、长安、洛阳和邺城,凉州五居其二。

鸠摩罗什在这里虽不曾弘道,却学会了汉语,并成为学贯中西的佛教大师,后来在长安译出佛经九十八部,所译诸经,文辞优美,便于诵读。他还发下宏愿,如翻译无误,死后焚身时舌当不烂。相传他死后,果真应验。

鸠摩罗什像。图源:图虫创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