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准确吗?“寺”和“庙”有什么区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准确吗

寺、庙、观、阉到底有什么区别?“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这种说法准确吗?

答:寺(院、堂)→佛教→清净之地(男人出家的地方)→部分寺也是藏污纳垢之地;大型寺庙由官方或达官贵人支助而修建,规模小的由民间集资、化缘、做法事收取而修建。

佛教卍阿弥陀佛的发源地→印度。佛教宗旨: 告诉众生宇宙的基本真相,众生苦恼的来源和如何摆脱这些苦恼,有无量的法门让众生离苦得乐。自利利他。让众生都找回真我,彻底觉悟。

寺→和尚们住的地方;方丈为头领,下面有四大班首,众多棍生;吃喝拉撒人员分工明确。

其建筑形式为坐北朝南;里面围绕大雄宝殿为寺庙中心主体建筑,依次有山门、天王殿、法堂、藏经阁、方丈室。

少林寺(河南登封嵩山)→白马寺(河南洛阳)→大明寺(江苏扬州)→栖霞寺(江苏南京)→灵隐寺(浙江杭州)→南普陀寺(福建厦门)→法门寺(陕西宝鸡)→隆兴寺(河北石家庄)→国清寺(陕西长安)→东林寺(江西九江)。

道士住的地方→称为宫、观、庙。都是有权有势有钱的人,用民脂民膏垒起来的。庙在古代是被人们用来“祭祀”的地方;它分为三六九等。

尼姑(出家的女人)→住的地方称为庵,俗称尼姑庵。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即→

形容词,和尚背黑锅→比喻他人做了事情害怕别人追究,于是跳跑。其实人们搞错了方向,和尚们不住庙里的,庙里平时都是阴森森,很恐怖的地方。再者寺庙是固定物,不会自动移动,即使是和尚跑了,他人也可以在庙里守株待兔;即便是待不着兔,也可以用庙来作为低压,将债务延伸至平时人们上供的东西来获取相应的补偿。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大家娱乐娱乐。

知足常乐于上海。

“寺”和“庙”有什么区别

寺庙现在是一般是同时使用。寺、庙是祭祀人员居住的场所,历史上这样的建筑很多。几乎每个县每个村都会有。

现在国家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中寺庙以及他相关设施占到了一半,现在寺庙已经合用是佛教寺院的泛称。

其实寺和庙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1、寺的来源和发展

最早“寺”是指官员办公的地方。《说文》中说“廷也”,就是指宫廷的侍卫人员,以后寺人的官署就被称作“寺”了。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构,而太常寺是还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

“寺”在古文中做“侍”解。《经典释文》中有说:“寺,本亦作侍,寺人奄人也。”

到了西汉代,有了“九寺”、“九卿”的说法。西汉建立了“三公九卿”,三公的官署叫做“府”,而高级行政长官“卿”是在“寺”里面办公的。“卿”们掌管着钱粮、刑狱、保卫、礼仪、珍宝等多个事务。比如说,鸿胪卿掌管的就是传达皇命、应对宾客。那么换言之他的官署办公地点就相应的叫做鸿胪寺。

到了东汉的时候,寺开始作为佛教的寺院。传说在永平年间,汉明帝时期有天竺僧人用白马驼来40多卷经书。汉明帝为天竺僧人建了规格比较高的住处以弘扬佛法,取名“白马寺”。再到后来为僧人所建的住处都叫做寺了。

在梵语中“寺”是僧伽蓝摩,意思是“僧人居住的园林”。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就越来越少了,变成了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了。不过有时候还是用寺作为官署名称。比如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为大理院。但是这个在人们心理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在人们心中寺早已经是僧人居住的地方。

2、庙的来源和发展

“庙”比“寺”出现的更早。一开始的时候,庙是指帝王、贵族祀奉先祖神位的宫室。其实一开始古人是把庙当做貌的谐音,他们觉得在这可以看见先祖的容貌。这从《说文》中可以看出:“庙,尊祖先貌也。”

根据西周祭祀制度可以看出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 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基本只做宗庙。

到了秦汉时期,庙就不仅仅做宗庙了,庙祭祀的对象开始扩大。规定凡是有功于国的人都也可以进入庙,比如关帝庙、岳飞庙、孔庙等等。

人们在庙中祭祀的有历史上的功臣、烈士、伟人,一方面追思他们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

3、供奉对象不同

所以到现在为止,“寺”是专指佛教的场所,变成了专门祀奉的是“佛”,比如如来佛、观世音等超然于世的佛。人们到寺里祈求是精神空灵的追求。

“庙”一般指庙宇,祀奉的是“神”或者说是已经去世的圣贤,比如城隍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孔庙、关帝庙等等。去庙里一般是表达人们对忠孝、信义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承载强烈的精神寄托。

综上所述就是寺和庙的区别!喜欢的话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