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斯德的介绍?策反是什么意思 策反的解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杨斯德的介绍

杨斯德,1921年11月17日,杨斯德出生在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杨行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里。一九三八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苏鲁支队政治部敌工股股长兼特务第二大队政治委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教导第二旅六团政治处敌工股股长兼中共赣榆县委敌工部部长,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敌工股股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科科长,胶东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前方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民联部部长,第三野战军三十四军一00师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京警备司令部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空军师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敌工部敌工处处长,总政治部联络部副部长兼广州联络局局长,福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曾经担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台港澳侨联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一九六四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策反是什么意思 策反的解释

1、策反是指深入敌对一方的内部,秘密进行鼓动,使敌对一方的人倒戈。

2、“我要策反xxx”是指我说服xxx投诚于我们,一起暗中对付他原来所在的阵营。

3、杨斯德在我们解放军中担任的是政治部联络科科长,主要从事的便是特工工作,我们解放军中很多的特工,他们的工作以收集情报为主,但是杨斯德将军的工作却是以策反国民党为主。

4、比如说在1943年,杨斯德将军便成功的策反国民党686团以及23团和平起义,加入到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来。

杨斯德的革命历程

在战争年代,杨斯德将军长期战斗在“看不见的战线上”。他深入敌占区,卧薪尝胆,瓦解敌军,多次策反成功,立下赫赫战功,被誉为“策反将军”,其威名广为传颂。电影《佩剑将军》的原型即是杨斯德将军。
1936年7月,杨斯德从陈公祠小学毕业考人滕县乡师。此时,中华民族已迫近亡国的危险,早已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的日本侵略者得陇望蜀,觊觎华北;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致使山河破碎、民不聊生。滕县乡师和其他学校的地下共产党员以公开的合法身份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呐喊出民族的心声,进一步扩大了我党的影响。在这年冬天,杨斯德在学校里毅然参加了抗敌后援会组织的募捐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绥远抗战。不久,他又加入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投身到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之中。
1937年冬,日本侵略军沿津浦铁路南下,韩复榘的10万大军不战而退,日军长驱直入,相继占领了泰安、兖州等战略重镇。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党员王见新、李乐平等毅然决定,于1938年1月在善固村(今山亭区)创办了“农民抗日训练班”,为抗日培养骨干。杨斯德成为第一期学员。不久,在“训练班”的基础上组建了滕县人民抗日义勇队。5月,鲁南人民抗日义勇总队成立,滕县武装编为第二大队,杨斯德在该大队二班当战士。由于他作战勇敢,各方面表现突出,这年9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时,他还不满17岁。在党的教育指导下,他怀着拳拳报国之心,完成了从师范学生到革命军人的转变,他那传奇式的经历便从此开始。
1939年春,党组织根据杨斯德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把他选送到八路军山东纵队政治部敌工部训练班学习。在短短数月的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对敌斗争政策和策略,于同年秋结业返回鲁南,先后任直辖四团政治处敌工股长和苏鲁支队政治部敌工股长兼特务二大队政委。他以党的政策和策略为武器,凭着对民族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从事瓦解敌伪军工作。1940年,杨斯德奉命以苏鲁支队特务二大队政委的名义,与大队长刘祥汉一起回到家乡滕县进行扩军筹款。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扩军200余人,组建一个新的连队,经过短时的教育和训练,就带领这支队伍出没在津浦路两侧,袭击敌据点,搞枪、搞粮、搞电池等军用物资,供应大部队,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
1941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敌我犬牙交错,斗争十分复杂。这年6月,杨斯德由115师五团调到六团任政治处敌工股股长兼中共赣榆县委敌工部部长。在滨海地区参加组织指导瓦解敌伪军和开展边沿区对敌斗争。赣榆县城是日军“确保”海州地区殖民统治的重要据点,驻守赣榆地区的是伪“和平建国军”第71旅,共有1600多人。为了适时拔掉这颗钉子,杨斯德的确没少动脑筋。他首先组织发动当地党政军民对该部伪军不断地开展政治攻势,从政治上有效地打击伪军的气焰。其次,指派党员干部李德新、徐忠信打入伪军内部,进行地下秘密活动,并同该旅一团团长黄胜春建立了关系。杨斯德约黄见面时,当面向黄讲了日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形势,晓以大义,指明出路。黄表示“身在曹营心在汉”,愿为八路军效劳。有一次,我军在同该部作战中俘虏了该旅一团副官,叫刘连城。刘是东北人,爱国思想很深。杨斯德抓住这条线索不放松,亲自找刘谈话,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并决定将其释放。刘回去后在伪军内部积极进行秘密活动,建立了一些外围关系,并利用职务之便,经常进出城门,向我军传递情报,成为我军潜伏在伪军内部的可靠“内线”。
到1943年11月,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和我军内线工作条件的成熟,为了粉碎敌人打通海(州)日(照)公路的企图,配合鲁中军区反“扫荡”,我滨海军区决定攻取赣榆城。11月19日半夜里,杨斯德随军区政委符竹庭率领686团、23团和部分地方部队悄悄到达赣榆城外,在刘连城、徐忠信等内线关系的策应下,正确运用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方针,以牺牲3人的极小代价,一举全歼守城伪军一个整旅1600多人,活捉伪旅长李亚藩,解放了赣榆城。杨斯德也因敌工工作出色受到滨海军区的通令嘉奖。 战后,杨斯德升任滨海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敌工股股长兼胶(县)高(密)办事处副主任。
1944年11月,他又协助谷凤鸣等争取了莒县伪军莫正民部3500余人起义,再次受到军区通令嘉奖。
1945年1月,杨斯德还参与领导了策动诸城伪军张希贤部反正。在对日军大反攻中,杨斯德随山东军区第一师参加了攻占胶县、诸城等战斗,并进行了大量的瓦解敌伪工作,对我军取得战役、战斗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华航事件(1986年华航事件解析)

他被称之为天空的雄鹰,被称之为两岸破冰第一人。正是他的义举,才使那些数万老兵得以回归大陆,才使两岸互得以三通。而他却只是一位思乡心切年逾半百的老人。接下来,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来了解“破冰英雄”王锡爵的事迹。

让我们先把时间倒回到1986年5月3日。在我国西南航空领区,有一架台湾华航公司的一架客机,突然从曼谷飞往香港的航线上,突然转向,飞入我国航空识别区。这一事件可以说是严重的挑衅行为,但幸好是虚惊一场,机长王锡爵主动与广州机场塔台人员联系,表明自己的来意:王锡爵请求降落在广州机场,请求在大陆定居。这边是八十年代震惊海峡两岸的“华航事件”。“华航事件”更是促进了两岸的三通,即通航、通信、通邮。我们先通过王锡爵的经历来了解下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专门侦察大陆空军的台湾“黑猫中队“部分成员

王锡爵,出生于四川遂宁,年少时,就有搏击长空的远大志向。在长成时,更是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锻炼身体,提高身体机能,最终,通过重重考试,终于加入民国空军。在1949年,王锡爵被迫跟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此后一直在台湾空军服役。再次期间,王锡爵表现突出,曾先后三次被台湾当局授予“国军英雄”称号,更是被台湾空军视为王牌中的王牌,还曾经受到蒋介石的亲自接见。

1967年,王锡爵以中校的军衔退役,退役后,在中华航空公司(后面简称华航)担任机长职务。在华航工作期间,多次受到公司的褒奖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