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不可以(限)(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唐朝和亲公主都是“冒牌”的,就不怕被发现吗

不怕,别说是冒牌的,就算送去一个扫地的大妈都没事。

和亲,又称”和番“,是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关系,而采取了一种特殊联姻方式。

一般来说,和亲基本上是中原王朝将公主嫁至游牧民族,不过,考虑到公主是金枝玉叶,再加上山高路远,因此,中原王朝的统治者很少将亲生女儿当做和亲的对象。

通常都会将一些宫娥,或者是宗室女子临时封为公主再嫁,比如西汉的王昭君,再比如唐朝的文成公主等,说白了,她们都是“冒牌”公主。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些并非是皇帝亲生女儿的“冒牌”公主,难道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而作为游牧民族而言,他们难道不知道这些公主是冒牌的吗?

事实上,公主是“冒牌”的这件事,和亲双方均心知肚明,不过,游牧民族并不在乎真假,他们真正需要的不是公主这个人,而是公主的名分以及背后所带来的利益,说句不夸张的话,就算是送过去一个扫地大妈,游牧民族也会坦然接受。

和亲政策起源于汉朝,但汉朝送出去的十位公主都是假的。

刘邦建立汉朝后,刚开始小日子过得并不安稳,匈奴的冒顿单于时不时地来骚扰他一下,弄得刘邦极为上火。

于是,刘邦决定亲自出兵教训一下冒顿单于,结果,由于大意轻敌,差点被团灭。

最后,还是陈平建议走冒顿老婆的路子,给她送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这才让刘邦得以逃出生天,著名的“白登之围”说的就是这件事。

在此之后,冒顿单于仍旧不断侵扰边界,当时刘邦的实力还不足以消灭对方,因此,刘邦在大臣刘敬的建议下,采取给冒顿单于“当老丈人”的方式,即把女儿嫁给冒顿,让双方结为亲戚。

于是,和亲政策正式出现。

这样操作的好处就在于,按辈分来说,刘邦以后都算是冒顿的长辈了,因此冒顿也会顾忌点面子,不会动不动就喊打喊杀,而刘邦也能有时间发展自身。

不过,政策定下来之后,却出现了一个小问题,就是把谁嫁过去。

按理说,既然是要嫁给冒顿单于,自然得是汉朝的公主,因此,刘邦最开始指定的是他的亲闺女鲁元公主,也就是刘邦和吕后的女儿。

但问题是,作为鲁元公主的亲妈吕后,却死活不愿意,为什么呢?很简单,山高路远,去了受罪不说,这往后估计就见不着了。

因此,吕后拼命拦着刘邦,不准他将女儿嫁到匈奴。

可是,已经答应人家的事,总不能反悔吧,况且当时也没有反悔的实力,最终,刘邦想到了一个办法。

那就是找了一个宗室之女(即刘邦的侄女之类),将其嫁给匈奴的冒顿单于,这才算是了结了此事。

通过这件事我们就可以知道,和亲政策源自刘邦,并且,不嫁真公主而嫁“冒牌”公主这种现象,同样也是源自刘邦。

而在之后,汉朝一直延续着和亲政策,冒顿单于在汉惠帝时和汉文帝时,又分别娶了两位刘姓宗室女。

冒顿单于之后是老上单于,他在公元前174年和公元前162年,也分别娶了两个。

再往后则是军臣单于,他一共娶了三个刘姓宗室女,而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合击匈奴,将江都王刘健的女儿刘细君和楚元王刘交的五代孙女刘解忧分别嫁到了西域。

而大名鼎鼎的王昭君,则是在汉元帝时期,嫁给了匈奴的呼韩邪单于。

纵观西汉一朝,前后有十位公主以和亲的形势远嫁他乡,再加上王昭君的话,那么一共就是十一位。

而在这十一位和亲的女子中,没有一位是真正的公主。

除了汉朝之外,隋朝差不多也是这样,隋朝共有三位和亲公主嫁到了突厥,分别为光化公主、安义公主和义成公主。

其中,义成公主被送到匈奴后,先是嫁给了启民可汗,在启民可汗去世后,又嫁给了他的三个儿子,即始毕可汗、处罗可汗和颉利可汗。

而这三位公主,同样都是宗室女子,没有一个是真的。

到了唐朝时,参与和亲的女子达到了20位,不过,这20位中,除了十七个是宗世女之外(包括文成公主),剩余三个可是正牌的公主。

她们分别是宁国公主(唐肃宗之女)、咸安公主(唐德宗之女),以及太和长公主(唐穆宗之妹—)。

相对来说,唐朝还较为“实诚”些,最起码和亲的公主里,还是有货真价实的金枝玉叶的。

不过,从汉朝到唐朝,有记载的34位和亲女子中,绝大多数都不是正牌公主,说明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作为中原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他们就不怕被对方发现吗?

答案是不怕,因为作为接收方的游牧民族早就知道这种情况,不过他们也不在乎。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说到和亲这种现象存在的目的了。

前文也讲过,和亲是源自刘邦,而刘邦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维持与匈奴的“和平”关系,换句话说,和亲的目的不在于和亲本身,而在于想达到怎样的结果。

换句话说,和亲是解决双方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其关键点并不在于是不是真公主。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即使把一个宗室女子送到匈奴也无所谓,毕竟双方进行和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嫁人。

并且,不管是汉朝也好,还是隋、唐也罢,只要是进行和亲,一般中原的皇帝都会配备极其丰厚的嫁妆。

比如,刘邦在首次和亲时,为了安抚冒顿单于,就送上了“金万斤、银万两”以及各种珠宝,还有茶叶、铁、陶器等大批物资。

还有著名的文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出嫁时,更是陪嫁了包括佛像、珍宝、金玉书橱、各类典籍和各种金玉饰物,另外还有多烹技食物,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

不仅如此,李世民还将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这类文化相关的物品也作为文成公主的嫁妆,一并送到了吐蕃。

而这些物资等物品,才是游牧民族最看重的。

为什么呢?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游牧民族,不管是生产力还是生活水平,比中原王朝要低上不少,再加上他们逐草而居的习性,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了季节的限制,因此到了冬季之后,其往往会缺乏生活的物资。

毕竟草原上能吃的食物就那么多,而到了冬季之后,草也枯萎了,没有食物那就得饿肚子。

所以,古代的游牧民族才会在秋冬之季南下抢掠中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储备够生活所用的物资。

也就是说,游牧民族真正想要的其实就是物资,而和亲也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因此,中原王朝以和亲的名义,将大量的物资送到草原上,而游牧民族就愿意遵守承诺,暂时不去抢掠中原王朝的边境。

这样一来,中原王朝得到了和平,游牧民族则获得了物资,双方均达到了各自的目的。

所以,这中间作为和亲的“重要人物”,也就是和亲公主,其究竟是不是真的正牌公主,对游牧民族来说并不重要,他们关心的是送来的物资,而不是女人。

如果只是要汉族女人的话,那么游牧民族大可以在边境上抢。

包括在汉武帝时期所嫁到西域的和亲公主,性质也和这个差不多,汉武帝当时是为了联合西域国家合力攻击匈奴,同样也是有一定目的的。

因此,汉武帝也陪嫁了大量的嫁妆,以便达到他的战略目的。

除了需要物资之外,游牧民族更需要中原带去的文化和技术,毕竟这方面是游牧民族最匮乏的,因此同样十分看重。

像文成公主出嫁时,所带去的那些各类工艺著作和医学典籍,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东西在松赞干布眼里,比送给他金山银山还值得高兴。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还真不怕对方发现公主是冒牌的,正如前文所说,和亲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公主是不是真的。

同样的道理,只要物资管够,哪怕就是送过去一个扫地大妈,游牧民族也会乐于接受。

当然,既然要和亲,中原王朝也不会直接将汉人女子嫁过去,必要的程序还是要有的,什么程序呢?那就是“火线提拔”,也就是将这些即将出嫁的女子临时封为公主。

不管是这位和亲的公主,之前是什么身份,总之在被选为和亲对象时,朝廷都会进行册封,将其身份升级为公主。

比如文成公主,据传她乃是江夏郡王李道宗的女儿,而就是因为要去和亲,因此被唐太宗封为了公主。

还有汉朝时的和亲公主,同样也是如此,都是被临时加封的。

至于王昭君,她的和亲之路,称得上是意外中的意外,她出身于平民之家,当初入宫是因为汉元帝选宫女,而进宫后,由于她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因此毛延寿将她画的十分丑陋。

而这样一来,王昭君就失去了被汉元帝宠幸的机会,而在之后,汉元帝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