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亭记体现欧阳修什么性格特点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醉翁亭记体现欧阳修什么性格特点

一、体现了欧阳修如下性格特点

(1)坦然面对现实,承认并尊重既有事实;(2)有坚定的信念和高度自觉、独立的理性思考与批判反思能力;(3)不唯我独尊,平等对待他人,理解并尊重他人的人生选择;(4)意识到自我的局限性,勇于承认错误,勇于自我否定。

二、相关信息

1、《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2、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属于什么文体文学地位如何

欧阳修是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诗、文、词等各领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就。其中,《醉翁亭记》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从文学体裁上划分,《醉翁亭记》属于台阁名胜记体文。

褚斌杰先生在《中国古代文体概论》一书中将“记”文分为台阁名胜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种,其中台阁名胜记特指故人修筑或游览亭台楼阁时所作记述之文。实际上算是一种文学小品,写法宽泛,既可记叙经过,描写景物,亦可议论、抒情,常常融议论、抒情、写景于一体,作家发挥空间很大。古代文人大多喜作此类文章,在不拘一格的文体中恣肆发挥。

柳宗元、范仲淹、苏轼等唐宋名家都有这方面的佳作传世。欧阳修所作台阁名胜之文虽并不甚多,其间却流露出浓郁独特的风格,傲立于世。《醉翁亭记》这样的名篇更是一千年来记体文中的传世明珠。

那么,与其他唐宋名家相比,欧阳修的台阁名胜记体文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首先从主题来说,欧阳修的台阁名胜记体文重点并非台阁之美,而是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关于人生、社会、国家的深刻思考,发生了由“物”到“人”的转换。亭台在他的笔下不再只是客观审美对象,而成为内心意识外化得以主客融会交流的对等物。作为一个身居庙堂之高位的朝廷官员,欧阳修的思想总是与时事政治相连,作品中随处可见其深邃的思想。

如《海陵许士南园记》中,欧阳修只是简要描绘了园子样貌,随后便将话题转向为政方法上,“夫理繁而得其要则简,简则易行而不违,惟简与易,然后其力不劳而有余。”再如《非非堂记》,作者并未以描写非非堂开头,而是一上来就阐述自己关于“静”的哲学态度,向读者传递只有静才可“智识明”的观点,随后由“心静则智识明”引发关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的探讨。当作者抒发完全自己关于“是是非非”的思想之后,才用极小的篇幅交代非非堂的状况,“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名篇《丰乐亭记》更是题小旨大,寓意深邃。沈德潜曾赞此文“记一亭而由唐及宋,上下数百年之治乱,群雄真主之废兴,一一在目,何等功力?”

其次,欧阳修的亭台记体文有直抒胸臆,情感浓烈的特点。欧阳修记体文好议论、抒情的特点表现在其文风上,便是豪俊瑰奇,顿挫跌宕,气势丰沛。在《醉翁亭记》中,“情”就是文章的线索,“太守”形象贯穿始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之类的语句时有出现,太守欧阳修那随意豪放的形象跃然眼前,好不生动。“乐”与“醉”成为《醉翁亭记》中最引人入胜的两个,对“游人如织,或行或歇,或渔或歌;溪深鱼肥,泉香酒洌,众声喧哗,觥筹交错;众宾欢,太守醉”的场景描绘,将作者对酒当歌、酣畅淋漓的欢乐醉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不拘一格、纵情美景的豪放性格可见一斑。

总得来说,欧翁台阁名胜记体文的浓烈情感正是其文特点在风格上的集中体现,但这浓烈的情感又不像韩愈那般恣肆张扬,而似一觞浓郁的美酒,流畅平易中但见雄厚。

再次,欧阳修的亭台记体文还体现出为文骈散结合、好用虚字的独特语言魅力。欧阳修作为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散文成就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但同时,他对宋代四六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他以散体属对四六,不用典事,不讲浮词,而是随需造文。于是在欧阳修的古文中,便有骈散兼行、以古文为四六的特点。在欧阳修的眼中,散体、骈体各有千秋,他既提倡平易自然的文风,也不抹杀骈文文辞优美、声韵和谐的优点。他的文章往往融骈散长处于一体,两者水乳交融,形成一种瑰丽独特的文风,大大加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最有代表性的当属《醉翁亭记》,全文四段,一、四两段多为散句,中间两段骈偶相对,散句叙事,骈句写景,骈散结合,好不自得。骈句当中,有单句成对的,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也有双句成对的,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更有多句成对的。这些骈对却无不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并无六朝以降骈体文的空洞繁复之弊病,读来虽无澎湃恣肆之韵,却自有一番清新可爱之情,欧阳修驾驭骈体的深厚功力可见一斑。

另外,不得不提到欧阳修多用虚字这一特点。《醉翁亭记》中作者连用21个“也”字,虚词“也”俨然成为话题转换的标志,尤其在第一段,“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一连四个也,将视线由琅琊山转至醉翁亭,再到修建者、命名者,这“也”字使得话题的转换更加自然随意。同时,虚词的运用更大的效果是使篇章声韵和谐流畅,节奏之美不言而喻。

在欧阳修的台阁名胜记体文中,我们既能体会到丰沛浓郁的感情和独树一帜的艺术表现力,更能为他那极富创新意识的文道观与关注政事、心怀天下的人生观所感染。那些隐于山间的亭台楼阁,在欧阳修的笔下不再只是美丽的建筑物,而是他那丰沛情感的载体,是他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寄托与彰显。欧阳修用他的灵动之笔,为这些亭台楼阁抹上明亮的色彩,闪耀至今。

范仲淹的“后天下之乐而乐”,与欧阳修的“太守之乐”有何异同,谁的境界高

北宋大文学家范仲淹与欧阳修是至交好友,两人又是推行新政的政治盟友。庆历年间,范仲淹带头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也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后来改革在保守派的阻挠下失败了,范仲淹被贬邓州。欧阳修上书为范仲淹鸣不平,结果被保守派诬陷他有乱伦行为,导致他被贬滁州。

范仲淹与欧阳修被贬后,各自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更为巧合的是,他俩在各自的作品中都提到了“乐”,看来两人真是心有灵犀的一对好友。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那么两种乐,谁的境界更高一些呢?

居士我认为,范仲淹之乐与欧阳修之乐是同一种乐,只是范仲淹着眼于宏观,而欧阳修着眼于微观。

我们先看范仲淹:

在《岳阳楼记》的的最后一段,范仲淹叙述了“古仁人之心”,其实也就是范仲淹自己的心思,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处在朝堂之上时为百姓忧虑,被贬黜而离开朝廷时为皇帝忧虑。

范仲淹时时都在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范仲淹写下了那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说,只有当天下人都快乐时,范仲淹才会快乐,这体现了范仲淹心怀天下的志向。范仲淹真正快乐的时候,必然是海晏河清,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昌盛之时。

我们再看看欧阳修:

在《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描写了滁州人跟随着欧阳修游览琅琊山时的情景:“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一派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游人们十分快乐。而在醉翁亭中,欧阳修与宾客们宴饮喧哗,觥筹交错,同样十分快乐。

不过,游人们跟着太守游览琅琊山很快乐,却不知道欧阳修为什么快乐。欧阳修的乐是“乐其乐”,也就是因为游人的快乐而快乐。为什么游人快乐,欧阳修就快乐呢?因为这说明滁州在欧阳修的治理下欣欣向荣,百姓生活富足,才有闲情逸致去野游。居士我想到了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