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你认为有道理吗?“知止”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你认为有道理吗

甚爱,咎莫大于欲得,欲得甚爱也,必上当,受骗,大费财费精神也,付出代价也。

多藏心机重也,心理负担重,重者厚也,厚重多也,多亡,死亡的机率多也。

知足,全面掌握,信系情况才是真足,知己知彼方能定方略,才能有进有退的把握,不被人所欺辱也。反之受其辱视你无能。任意玩弄与你。

“知止”是什么意思

人生的一种境界,不争之智,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不争,要从一个“止”字开始做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要适可而止。“已”,止也。止,并不是讲不动,而是动后在什么时候停止,在什么程度上停止,所以说,这里讲的只是一个度的问题

知止是什么意思,读《知止》的启示,自重则威知止有

止:停止。知止:知道自己应该停止在什么地方。知止有定:知道自己应该停止在什么地方,就会有自己的确定的位置。再引申一下,知道什么是真理,然后可以知道再往前迈一步就可能成为谬误;知道自己无论在家中还是在社会上,无论是面对亲人还是面对其他人等,都能够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扮演的角色,然后根据这一角色要求很好地实现它;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获得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拥有的,前者受之心安,面对后者,对别人拥有,会心如止水,也会拒绝抵制不当的占有,从而使自己产生修养上的定力;人生当然要追求,活到老学到老,但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所产生的知识越来越多,你要想全数掌握,根本不可能,谁是你的天赋所在,谁是你的兴趣点所在,只有遵从着它们的导引,你才能在知识的广袤的原野走出一条属于你的路。“自重则威”,自己看重自己尊重自己重视自己才能产生威信产生威望产生威严,但如何使自己“重”呢,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必须使自己无论在修养上还是在知识上充实有渊博的“分量”。这是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一句话。启示人们要谨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自珍自爱,这样才能建立威信,让人尊重。

千古智慧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出自哪里怎么理解呢

《道德经》四十四章写道:“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理解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自己想要什么,二是给自己准确定位。还是以昨天的例子来说,三十多年前,我们家乡坐火车到省城,只要五毛钱的火车票。那时,老百姓生活拮据,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生存,所以为了生存,财富与名声相比,他们会舍名声而取五毛钱。五毛钱,今天的人很难相信其价值几何?在三十多年前,可以买十个鸡蛋。十个鸡蛋,在当时看来是很值钱的。当时送礼,能送十个鸡蛋就是很重的礼。三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家乡坐火车到省城,19元钱的火车票。因为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十个鸡蛋,19元钱,在老百姓看来已不是什么贵重的礼品了,所以宁愿花19元钱买票,也不愿查出来被罚,他们有了更高的要求,就是珍惜自己的名声,而且是以买票为荣,以不买票为耻。孔圣人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老百姓首先追求的是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能太平过日子,吃穿不愁,就心满意足,就会顾及廉耻,“仓廪足,知荣辱”,这是没法教会的,是由物质基础决定的,这也是人之常情。

西方心理学家也是这么说的,人的心理有四个追求层次,首先是物质的,其次是精神的。人连活下去的条件都没有谁还顾及名誉?当然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相对于东方人讲,只说对了一半。大多数人是物质第一,但相对中国的君子、士人却不尽然。

中国的君子、士人,为了“弘毅”,他们是能忍受贫穷的。

谭嗣同是君子,是士人,他追求的是理想、是“弘毅”。在生命与理想的追求中,为了理想他舍弃了生命。所以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不能轻易地下结论。为了生命的长久,谭嗣同是失败的,为了“死而不亡者寿”,追求精神永恒,谭嗣同是成功的。

再如刘备,在“江山”与“义气”的比较中,他宁可要义气,而放弃了江山。刘备为了朋友义气,为了一句“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兄弟承诺,为了兄弟情谊,而舍弃一生为之追求的江山,不仅仅是一诺千金,而是一诺倾国,令无数人为之惋惜,而实际上这正是刘备的可歌可泣之处。“桃园三结义”千古传颂,成为绝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使刘备“死而不亡”,虽死但朋友义气,仁义品德与日月长存,时至今日,我们还在津津乐道“桃园三结义”的故事,还在传承“桃园三结义”的遗风。有几个皇帝能与刘备相比呢?

孔圣人年轻力壮时带着学生四处游说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很少有人采纳,四处碰壁。后而转身,开坛讲学,致力于教育事业,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培养人才,培养传人,才成就了孔圣人千古圣人的美誉。

这就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首先看自己要什么,其次是准确定位。准确定位要考虑两个因素,社会大背景和个人能力。孔子最初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政治家,孔子认为自己的治国理念是最先进的,也就是说,他作为政治家是合格的。但社会大环境不允许,他的理念超越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国王们不接受他的那一套。实际上借用足球场上的规则来说,就是跑步越位了,越位了,就会吃“黄牌”。在现实和挫折面前,孔子晚年终于醒悟,他放弃了政治家的追求,如果,孔子不知足,不知止,一条道上走到黑,也许就没有流传千古的孔圣人了。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有几人能信亦有几人能行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我把前半句也写出来:“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说虚名与你的生命哪一个重要?你的生命跟钱财哪个重要?得到名利与丧失生命哪个重要?那些追名逐利的人一定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多多藏宝,(指名利财务)虽藏的多但你的生命很快就会丧失掉。一个人能够知足,就可以常乐,不会遭受很多侮辱,知道何时满足,何时停止,不会一直追名逐利,那你生命的意义就可以发挥出来,就可以长久平安了。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是我们眼中的“圣人”,二千五百年以来,历史上的“圣人”屈指可数,在当时的春秋末期,可以说生产力极其低下,老子都能看到众生追名逐利的情况,故作此文,希望能从中唤醒众生。更不要说我们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贪图名利的大有人在,而且是绝大多数,所以能相信老子这段话的人自然很少,能做到的那就更是凤毛麟角。

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范蠡早年与文种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夫差,称霸诸侯,后辞官远游,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扶危济困。堪称华夏第一慈善家。范蠡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不贪恋权贵,早早功成身退,避免了灾祸。财富来源于正当经商,财自道生,能够聚财,但不贪财,能三次散尽家财,扶危济困,为子孙积德。所以范蠡富贵一生,子孙贤能者不计其数。

战国末年最有权利的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的吕不韦,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政治核心,任相国,号称“仲父”。后辅佐秦始皇攻伐六国,权倾天下。后因嫪毐集团判乱受牵连,被免除国相职务,落得最终饮鸩自尽。吕不韦这样的结局就是不懂得“知止”,不知道全身而退,最后功业虽成而身废,不得善终。

马得意,会失蹄,人若得意,定会失意,水满则溢,物极必反,万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