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土归流的历史形成过程是怎样的?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多大影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改土归流的历史形成过程是怎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加强中央集权,朱元璋以后的历代君主,多主张在少数民族地区恢复唐代以前的中央直接管理的制度,将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土归流”政策。

而这一政策就与与很多在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以羁縻州或者土司方式割据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少数民族首领希望继续维持割据局面的想法背道而驰,于是,地方少数民族对明王朝的反抗几乎从明朝建立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经明朝二十七十六年的统治,改土归流不但没有在全国境内完全实现,其引发的叛乱和战争反而最终成为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以下,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明朝与地方土司之间的几次规模较大,影响较深的冲突。

明成祖时期,贵州的思州土司田氏家族与朝廷对抗:

思州田氏自隋开皇二年田宗显为黔中刺史起统治思南地区时间长达800余年。永乐皇帝推行的改土归流政策引起了田氏家族极大的不满,在田宗鼎、田琛等人的带领下,田氏家族煽动周边少数民族与明朝对抗,最后被明军打败,田氏被灭。

两广瑶族战争:

两广地区是明朝较早也较为彻底的实现改土归流的地区,但当地土司家族不满自己的利益受损,于是在景泰、天顺、成化时期,煽动当地的瑶民对抗朝廷,史称大藤峡起义,这次起义侵扰了明朝数十年,朝廷花费了许多人力物力才予以平定。后来,由于明朝当地官吏管理不善以及土司土官煽动等原因,在明朝正德。嘉靖时期,广西瑶人再度反叛。

万历播州之役:

播州杨氏,自唐朝末年杨端起,割据播州,到明代万历朝已历经二十九代,八百余年。

万历时期的播州宣威使杨应龙嚣张跋扈,不听朝廷号令,于万历十七年和万历二十四年两次起兵作乱。后被明朝平定,明朝废播州宣威司,这场战争耗费了明朝大量的兵力、财力。作为“万历三大征”的最后一役,接近掏空了明朝当时的家底。

奢安之乱:

明天启年间,四川永宁宣抚司奢崇明及贵州水西宣慰司安位叔父安邦彦的叛乱。这场战争从天启元年打到崇祯十年,前后持续17年,波及川黔云桂四省,死伤百余万。这期间,明朝有至少九年的时间里,几乎同时保持着三线作战(西北农民军、东北的女真、西南的土司)。

三线作战的结果就是,明朝在不断的分兵,拆东墙补西墙,最后疲于奔命,全线被动,而连续多年的战争让明朝国库空可见底,明朝不得不在全国范围内征收“三饷”以维持战争开销,最后导致了严重的财政危机,以及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最终,明朝在内部农民军和外部清朝军队的双重打击下,走向了崩溃。

雍正为何要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这些措施产生多大影响

西南地区,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古代朝廷对当地一直实行松散的羁縻制;元朝时,朝廷开始实行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即土司制度,设宣慰司、宣抚司、土知府、土知县等,以当地各部落首领为“土官”。

明朝时,制订了有关土官的承袭、等级以及对朝廷的义务,土司制度逐渐完善。同时,从明朝初年开始,就已经在个别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所谓改土归流,就是取消西南地区的土司世世代相传的老办法,朝廷设州置县,并派遣流动官员去任职,管理当地的人和事。雍正时期的“改土归流”,是明清时期力度最大、最彻底的一次。

雍正推行改土归流的必然性

土司制度是历代朝廷对西南地区带有权宜性质的特殊管理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司制度的弊端也开始出现。有些大土司,拥兵数万甚至数十万,还管辖方圆百里的领地,俨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致使属民“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国法者久矣”。土司或不服朝廷政令,或反叛,皇帝集权与土司独立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这些土司对属于民任意剥削,对朝廷却上贡很少。比如,雍正初年,云南土知府刀瀚,每年收缴的银子高达数千两,但仅向朝廷缴纳贡银三十六两。属民对土司无官民之礼,却要成为万代之奴,财产也非本人所有,包括生命也规土司,这与儒家文化倡导的“仁”格格不入。

土司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属民也会经常发生冲突,严重影响社会治安。比如,广西隆州土司王尚氏等人,与贵州土司阿九等人争夺地盘,常年发生械斗。雍正二年告到官府,因涉及两省,地方官相互推诿,到雍正四年还未审理。湘西土司,也是如此争斗,常年不断。

此外,土司与地方官府也是矛盾重重。部分土匪、强盗,为了躲避追捕,就逃往土司领地。土司得好处,就将其保护起来,对地方官办案处处阻拦甚至索要钱财才肯配合。

到雍正时期,土司制度的消极性越来越明显,更加不能为土民与汉民所容忍,朝野上下要求改土归流的呼声越来越高,以至于连雍正都表示:

“朕闻各处土司,鲜知法纪,所属土民,每年科派,较之有司征收正供,不啻加蓗,甚至取其牛马,夺其子女,生杀任情。土民受其鱼肉,敢怒而不敢言。莫非朕之赤子,天下共享乐利,而土民独使向隅,朕心深为不忍。”

意思是说,土司的属民也是皇帝的子民,现在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唯独他们却遭受不公平对待,我雍正对此实在不忍心。

改土归流的意义

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奏请改土归流,雍正立刻表示支持,由鄂尔泰全权负责西南等地的改土归流事务。

对于土司而言,改土归流就要剥夺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主动放弃权力,纷纷反击。因此,鄂尔泰的方针是剿在抚先、重剿不重抚,采取不少激烈手段,付出一定代价后,基本完成改土归流的任务。

雍正朝,仅县级以上的土司被改流者就有60多个,涉及两湖、两广、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对这些地区的土民而言,既摆脱了往日的人身压迫,减轻了负担,还能通过正式渠道入仕途。

对朝廷而言,改土归流之后,对地方由间接控制改为直接管理,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巩固了西南边陲,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生产方式的进步。

对“生苗”地区进行设治管理

在雍正以前,部分西南地区,既没有土司管理,也没有设置流官,这些地区被统称为“生界”或“生苗”。这种朝廷没有建立起实际管理的“化外”之地,主要集中于湘西和贵州西南。鄂尔泰在主持改土归流时,对“生苗”地区也想当留意,用抚剿并用的手段,将其纳入朝廷的统一管辖之下。

招抚之后,朝廷一边设置军事据点,派兵防守,以防反弹;一边设置与府、州平行的直隶厅,或与州、县平行的“散厅”,进行直接管辖。直隶厅隶属省,散厅隶属府,由朝廷派遣官吏直接管理。用与内地有别的特殊机构“厅”来治理部分边疆地区,是雍正推行的一种因地制宜的举措,改善了当地落后的面貌,也稳固了朝廷边防。

秋媚说:雍正推行的大规模“改土归流”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从决策到执行,都需要强大的魄力与意志力。这项措施的推行,功在当时,利在后世!

清朝是通过什么手段牢牢控制住少数民族地区,最终成为中国的领土

清朝虽说被现代人骂惨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清朝在领土上的贡献,那是相当巨大,无法磨灭的。

别的不说,就说东三省,这片地盘原来是女真的老家。明朝表面上对这里有管辖权,不过他们和朝鲜一样,已经处于高度自治的状态了。

除此以外,元朝被明朝赶到北方以后,形成了后来的北元。整个蒙古和明朝,其实在两百多年时间里,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的状态。明朝基本没有对长城以北的控制权。

明朝对新疆地区,基本没有失控权,因为那里有东察合台汗国、叶尔羌汗国、吐鲁番汗国等蒙古后裔建立的汗国。明朝虽然对西藏有册封,但并没有驻兵。所以说其实也没有实际管辖权。

别扯那些自古以来,我们就简单提出一个原则:能随意驻兵的地方,才是一个王朝真正的控制地区,其他的都是虚的。

由此可见,其实明朝实际能掌控的范围,大概只有350多万平方公里。当然了,名义上西藏也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