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分别是哪三峡?【三峡】三峡美在哪里怎么美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三峡分别是哪三峡

长江三峡分别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1、瞿塘峡,位于重庆奉节县境内,长8公里,是三峡中最短的一个峡。它是雄伟险峻的一个峡。 端入口处,两岸断崖壁立,相距不足一百公尺,形如门户,名夔门。

2、巫峡,位于重庆巫山县和湖北巴东县两县境内,西起巫山县城东面的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县官渡口,绵延四十五公里,是长江横切巫山主脉背斜而形成的。

3、西陵峡,在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境内,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约长66公里,是长江三峡中最长、以滩多水急闻名的山峡。

【三峡】三峡美在哪里怎么美的

《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全文仅150余字,可谓精致小巧,然而作者竟在这极短的篇幅之内,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万千气象,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却是全景式的宏观勾勒,可谓笔力雄健,内容雄奇,写得异常的美。就那么一笔,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三峡七百里”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收眼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群山的高峻,是纵向的极目远望;“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峡谷的幽深,分明有从下向上仰望的感觉。就那么一笔,表达手法也令人称奇,除了大笔勾勒、进行正面描写之外,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

《三峡》,美在那层层铺展的手法。如果说上面所说的那雄奇的一笔还有一个作用的话,那就是为下一段写水势埋下了伏笔——险峻的山峡造就了江水的湍急。从内容来看,第二段写的是夏季的江水,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美美地将水写了一番。第一层,用“沿诉阻绝”写出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然而这还不够,又写第二层,用一个“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巨大;然而这还不够,再来一笔,假设“乘奔御风”来与飞快的流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只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

《三峡》,美在那错落有致的点染。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为美丽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作者好像是在用这种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这美丽的一角是立体的、错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写深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有绝巘,然而写绝巘还觉单一,还要写巘上的怪柏;再添几道“悬泉瀑布”,让它们“飞漱其间”,又是壮美的一景。这美丽的一角又是色调润泽的、动静有致的。你看“素湍绿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你再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在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地方,在这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谁说不是“良多趣味”呢?

《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第四段写得特别有情调,特别有意境,它写的是秋景的凄凉。从全文来讲,作者在写了夏、春、冬之后必定要描写秋景,而写秋景必.定要注意精选不同的角度。于是,在写了高山深峡、急流碧水之后,他调动笔锋为寒林高猿敷设上一笔,在写了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肃杀,在写了形、写了色之后并没有忽略写声,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峡的神奇美丽表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讲;这一段中的描写均是妙笔,都能让人进行回味悠长的咀嚼。然而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声渔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顺手拈来同时又是巧妙点缀的渔者之歌。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这时的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在此之前所写的是“风景”的话,到这里已经表现出“风情”;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写“景”的话,到这里已带着写“意”之味。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

《三峡》,美在那独特优美的表达。这一个美点,应该是《水经注》最重要的美点之一,《三峡》虽然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片断,但整本《水经注》的美的基因却依然贯注在这里。就“水经注”三字而言,“注”就是“注释”,“注释”就是一般的解说性的文字。然而郦道元是用文学的语言、用大量的资料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别人的书作注释,将注释写成游记般美的文字,而且对后代游记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这就是在文体写作上极具匠心的创造,这就是独特优美的视角。在对“三峡”的描述上,作者的视角同样是优美独特的。一千五百年前的三峡,是狂暴的不能驯服的怪兽,是人们心中的恐惧,人们“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但郦道元笔下流淌出来的,都是对三峡的探幽揽胜,是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是让人留连忘返的山水之美。再从文字表达来看,《三峡》精当凝练优美的语言同样令人赞叹。《水经注•江水》中还有引自《宜都记》的文字,如“自黄牛滩东人西陵界峡口百余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嶂,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将它们分别与“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敝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相比,在炼字选词、音调节奏、句法运用、情景韵味方面,郦道元的表达“色味”都“要好得远”。所以余秋雨曾在自己的《三峡》中有这样的评价:他还用最省俭的字句刻画过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词章。

三峡大坝有可能被超大洪水冲垮吗 为什么

三峡大坝是我国最大的大坝,大坝总长度为2308米,高度为185米,相当于60层楼高,可以储存约393亿立方米水量。

然而这样一座超级工程,有可能会被超历史大洪水冲垮吗?

三峡大坝的设计

想要看三峡大坝有没有可能被超历史洪水冲垮,我们首先要看它的设计结构。

三峡大坝是一座混凝土超重力大坝,在修建大坝时,共使用了2千8百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相当于把直径1米的混凝土实心管道绕地球赤道一圈。

但是使用混凝土作为大坝有一个难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混凝土的材料是水泥、水和骨粉等材料,然而水泥遇到水时,会向外散发热量。此时会导致生产出的混凝土外部温度已经冷却,但内部的温度仍旧很高,当内部高温的混凝土向外散发热量时,会导致大坝的外部出现裂缝。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过去时,人们是将大坝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等每一块混凝土干掉后再用混凝土将它们产生的缝隙组装在一起。

而修建胡佛大坝时,设计师采用了用水冷却的方法,在大坝内部修建了许多管道,让低温的水流经大坝内部,当大坝修建完成之后,再用水泥浇灌到这些管道内,就可以保证大坝不会出现裂缝。

我国的三峡大坝没有采取这样的措施,而是先冷却了骨料、建材和砂石,然后再将水泥放进去搅拌,在搅拌的过程中放入了大量的冰块降温。

除此之外,在修建过程中,大坝还用到了喷雾车,不断向工地喷洒水雾。这是因为水雾能够减少太阳光线直射到建材上,从而使材料温度上升较慢。

当大坝内外温度一致时,此时大坝的强度就能够支撑起洪水的冲洗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