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用今天的价值观解释孔子的论语?孔子在《论语》中都骂过谁,为什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怎样用今天的价值观解释孔子的论语

孔子《论语》博大精深,本人只能对其中的一些论述,回答肤浅的体会与理解。

孔子《论语》中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我印象特别深,小时候,父亲一喝酒,就吟诵这段话,当时不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才明白其中的寓意。

还有《礼记·表记》里有一句话:“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这一句话也同样记忆深刻,现在理解起来,感觉对于今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交际中,仍有重要的指导和教益。

孔子告诫我们,你是什么样的人,看你说的话就知道了。俗语也说,人三句话不离本行。就是说社会存在和个人修养,决定你的思想行为,当然包括语言。

语言最能让人在寒冬中,感到温暖,让人在挫折里,汲取力量。一句朴实感人的问候劝说,会给人以力量和希望。每每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夫妻之间产生芥蒂,都需要有人苦口婆心地劝慰开导。单位里的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部队的政委都是思想工作的高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干戈为玉帛,让人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愉快工作和学习。

语言也是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有多少人被扼杀在流言蜚语里,有多少生命止步于恶语中伤前。当年大明星阮玲玉抵挡不住,来势凶猛的闲言碎语,污蔑诽谤,选择自尽。香港明星翁美玲也是在流言蜚语里,自我结束生命。

由此说来,一个人能好好说话,就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做到不传谣不造谣,不道听途说,谏言慎行挺难。每个家庭的老人,都希望儿女的孝敬。所谓孝敬,首先要从和风细雨的说话开始。老人并不想要子女多少钱,要的是经常陪伴中嘘寒问暖的关怀。有的子女内心对老人是孝敬的,但是语言往往是粗俗急躁的。

对此,会引发老人的伤心痛苦,误认为自己是儿女的包袱累赘,甚至产生轻生厌世的想法。也有的年轻父母对子女期望值太高,经常恶语中伤,让子女失去了学习生活信心,我国每年都有青少年自杀身亡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孔子《论语》充满人生智慧,需要认真研读,深入理解。今天的正能量价值观与孔子的观点高度一致,没有任何违和感。

孔子《论语》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应该不断地传承下去。

孔子在《论语》中都骂过谁,为什么

亲们:早已看到类似文章曾纠正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辱没中华民族文化祖宗之一万世师表孔子之嫌?信口雌黄数典忘祖欺世灭祖会被国内外有识之士人笑掉大牙而不自耻自诩文化斗士枉为荣光?亲们可能无暇读过《论语》仅凭别有用心的道听涂说而学舌称雄自以为是?这就是胡言乱语之根源出发点当然是好的怨天尤人恨铁不成钢!希多学习看看孔子倒底是坏人还是好人;教人是要做好人还是要做坏人?还是坏人坏做的坏事还要让好人背黑锅!???

孔子《论语·尧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怎么理解这句话

题主您好:

首先这句话出自《论语·尧日》第二十篇,也是最后一章,这句话孔子这样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意思就是说,不懂得命运,没有可能作为君子,不懂得礼数,没有可能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辨人家的言语,没有可能认识别人。

而这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怎么理解?

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可以说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也就是特别有德行的人,这是儒家的思想。

知命:“命”这个字的定义是虚无缥缈的,更是没有规律,无法触碰的,我们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用自身,顺应周围的事物去探索,这样呈现的结果,就可以称之为“命”。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是要自己有所目标,应该懂得如何立身,处事,不应该整日碌碌无为毫无目标,应该自己知道自己来到世上走这一遭是来干嘛,简简单单的过着生活,或是为了生活而奔波忙碌,这些都是属于”命“

最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简单来讲就是虽然不知到人生的命数,但是定要知道生活的意义,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有德行的人。

其实最不好诠释的就是这个“命“字了。就用俗话来说:“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做一个真正“知命“的人吧。

以上纯是个人见解,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一起讨论,谢谢。

《论语》孔子说:自己无可无不可,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野狐试答

谢题主邀请,“无可无不可”出自《论语 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一 释义

“无可”不一定非这样,无所谓啦;“无不可”是必须如此,一定要这样。孔子说自己在很多时候,很多事上是“无可无不可”的,这是孔子的处事方式,也是他人生智慧的极高体现。

二 解读

孔子讲自己“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论语 子罕》)这应该是弟子们对孔子的评价;孟子说“……孔子,圣之以时者也。”这些在根本上都是说孔子懂得权变,做事总是能审时度势,得时合宜,恰到好处。

同样是离开一个国家,孔子表现大相径庭,“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离开齐国,淘好的米来不及下锅,就端上米走人,离开自己的国家,一步三回头。所以孟子说他“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三 感悟

这种做人的功夫和境界理解起来并不难,做起来那就难了,很少有人真能做到。在原则性和灵活性之间,很多时候都是拿捏不准的,常是过犹不及。

子路跟了孔子几十年,到最终也是“君子死,冠不免”,结果系帽缨子时被剁成了肉酱,呆死了。

孔子强调诚信,子贡这样聪明的弟子有时也领会不了。孔子在浦地被困,孔子和蒲人订立盟约,发誓不再回卫国都城。蒲人放了孔子,孔子立刻向卫国都城跑。子贡问孔子,不是发誓了吗,可以违背吗?孔子说被胁迫所发的誓言神是不会听的。

有人问孟子:嫂溺,援手乎?伸手救溺水的嫂子就是男女授受不亲,就越礼了,咋办?孟子回答说援手是越礼,不援手是禽兽。孟子就很懂权变,离孔子还是比较近,被称为“亚圣”这可是凭实力的。

但很多时候,会以权变的名义肆意破坏原则,这种情况古今的例子就更多了,这里就不列举了。

总结

“无可无不可”是极高的智慧,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会涉及这种智慧的应用问题。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的领导,但我们也会搞市场经济,搞一国两制。需要土地承包的时候就承包,需要土地流转的时候就流转,“无可无不可”。疫情来了,该封城就封城,该停课宅家就停课宅家;该解禁的时候就会自然解禁,不一定非要一个具体什么时间。

“无可无不可”的难度不在意思的理解上,难在具体的践行上。我们常常在生活中会把该坚持的不坚持,该变通的不变通,加上变通的时机、程度等问题,“无可无不可”的难度就更大了。

《论语》教育对象是什么《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指的是什么

可以这样说:《论语》教育的对象是天下每个人,子曰:“有教无类.”《论语》中的君子是称赞无论贫富贵贱中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小人反之是指其中道德品行低下人的贬称.以前污蔑没文化低下层的广大劳动人民是小人是不对的!自古有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道貌岸然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