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国演义》为例,如果孟达在上庸起兵成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克服两京?若是关羽去上庸调兵能否扭转败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以《三国演义》为例,如果孟达在上庸起兵成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克服两京

孟达无论在上庸起兵成功与否,都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

孟达投降曹魏后,曹丕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为新城郡,孟达为新城郡太守,新城郡隶属于曹魏三大军区之一的襄樊-南阳军区管辖,新城郡离司马懿镇守的宛城有600多里,新城郡在宛城的西南方向。

曹魏针对南方的两大政权东吴和蜀汉设有三大军区,东部军区是合肥-淮南一线,最早是夏侯惇节制,之后是张辽;中部军区是襄樊-宛城一线,最早是曹仁节制,之后是司马懿;西部军区是长安-陇右一线,自夏侯渊被杀后,由曹真节制,张郃为副,在曹真去世后,将司马懿调来做为主帅。

而诸葛亮五次北伐对应的都是曹魏的西部军区,前三次是曹真驻守,从第四次开始,由司马懿防守诸葛亮。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而对的是曹真和张郃,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让曹魏措手不及,因此诸葛亮起初进展顺利,直到马谡丢了街亭,才迫使诸葛亮退后,因为张郃攻破了街亭,等于是要堵上诸葛亮的退路,那样诸葛亮就无路可退,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马谡在街亭之战中输了,丢了街亭,让诸葛亮腹背受敌,失去退路而功亏一簋,与孟达在庸起兵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 。

诸葛亮之所以鼓动孟达反魏,有三个原因:

1、借孟达起兵之际,扰乱魏国部署,将魏国注意力吸引到上庸,以便诸葛亮发兵北伐,这是声东击西之计。

2、孟达是蜀汉的叛徒,且杀了诸葛亮的姐夫蒯祺,诸葛亮于公于私都会杀孟达;

3、孟达无论成功与否,对曹魏来说都是损失,孟达成功起兵,曹魏又多了一支敌军;孟达起兵不成功,曹魏也损失一支军队,对诸葛亮来说,百益而无一害。

所以孟达无论成功与否,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否成功没有直接关系,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就是街亭失守,诸葛亮要想第一次北伐成功,街亭就不能失守,而街亭又是马谡丢的,因此要想成功就不能派马谡去守街亭,换谁去都比马谡强,比如王平。

若是关羽去上庸调兵能否扭转败局

估计也不能。在那种形势下,孙、曹都是有备而来 ,况且他们的阴谋都已得逞了,单靠上庸这点兵将,又是在没有得力军师相助的情况下,再想扭转局势几乎是不可能了。最好的结局,大不了关羽死不了。

为什么刘封能拿下上庸,诸葛亮和姜维却拿不下上庸

汉末三国时期,上庸的地位、特点发生过数次变化。

因此,蜀汉对上庸的态度,作出过数次调整。

前刘备时代:被遗忘的角落

刘备的势力到来前,上庸一度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汉末乱世开始后,申耽、申仪在此聚众数千家,形成独立王国。

依照东汉的行政划分,上庸等地是益州汉中郡下面的县。

然而,刘焉、张鲁等“上级部门”都不愿经营上庸,只让申家兄贵在那里“自治”。

此后,曹操平张鲁,得汉中。

曹操倒是作出了调整,将上庸、西城、房陵三县升级为郡(并称为东三郡),并转由曹占荆州管辖。

然而,调整是调整了,曹操依然没有经营东三郡,依然让申家兄弟在当地“自治”。

显然,很长时间内,上庸等地被“遗忘”了。

之所以如此,是由该地的特点决定的。

东三郡,就在今天的神农架!

此地山岭多,交通不便,古代的开发程度一直不高,常常是古代贵族的流放之地。

群雄割据时期,各方的力量都不足,其首先任务是获取更多的人口、经济资源。

因此,人口不多、经济条件恶劣,直接统治成本高昂的东三郡,自然也就成了“被遗忘之地”。

战略重点之地

到刘备夺取汉中后,上庸等地迅速由被遗忘之地变成了战略重地!

当时,刘备以《隆中对》为战略纲领。即:从益州、荆州,分道北伐。

然而,尽管荆州、益州在地图上挨着,但由于山脉阻隔,道路不便。

能将荆州、益州联系在一起的,南边是三峡,以宜都为中心,北边就是东三郡了。

上庸等东三郡,是汉中与荆州的连接处,也是宜都等三峡地区的北面屏障。

上庸等地在手,则汉中前线与荆州前线在军事上连成一片,可相互支持;而如果上庸有失,曹军可能直接威胁三峡,将刘备的荆、益二州切断!

因此,在刘备取汉中后,上庸等东三郡成了必取之地!

刘备视上庸等地为必取之地,而曹操仍“遗忘东三郡”。

因此,刘封、孟达进军,只需威服割据当地的申家兄弟,即可成事!

申家兄弟本就实力不足,加之刘备厚待,甚至保留其在东三郡的实力,他们自然就不死抗到底了!

如此,刘备夺取了东三郡。

应该说,一段时间内,刘备夺取东三郡,对大局产生了相当影响。

比如,曹占荆州,将中心由襄阳北撤到了宛。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关羽强盛”,另一方面,则是自东三郡出发,可以直接威胁南阳盆地,切断襄樊后路。

此后,关羽攻襄樊,又“连呼”刘封、孟达。虽然刘、孟没有出兵,但这也说明:刘备兵虽多,但当关羽需要时,也就只有上庸之军能指望一下了···

可以说,当“关羽强盛”时,上庸确实是《隆中对》推进的重要之地,为北伐创造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然而,一切随着关羽失荆州而变化了。

难守之地

关羽败亡后,刘备集团彻底退出了荆州。

如此,原本连接荆益的上庸等地,变成了孤零零的前沿之地。

而且,当时,刘备只在汉中留下少量兵力,由魏延把守,自率主力驻于西川。

因此,刘备主力与上庸的距离十分遥远,很难救应。相反,上庸等地距离曹操重镇襄阳、宛都十分接近。

上庸等地虽然地势险要,但其险尚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道路难行,但也不算是“天堑”,难以独自抵挡敌人的进攻。

因此,曹丕的荆州新任主将夏侯尚表示:刘备离上庸很远,我们只要“奇兵潜行”,不要拖拉,“则独克之势也”,取下上庸没有什么悬念!

于是,在“带路党”孟达的支持下,夏侯尚、徐晃等人击败刘封,夺取了上庸。

整个过程,刘备几乎来不及有任何反应!

上庸等地失守,汉中东部的屏障丢失了。

然而,由于地势险要,守汉中魏延只需调整少许兵力,即可防范东面威胁。

因此,于蜀汉而言,上庸即使拿下也守不住,即使守不住也不妨大局。

这就决定了蜀汉对取上庸的态度不可能十分积极。

难争之地

228年,诸葛亮引军到汉中,准备北伐;同时,孟达也暗中与诸葛亮联系,讨论带上庸归蜀的事情。

两件事情凑到一块,使上庸再次成为“热点”。

然而,这个“热点”持续的时间很短。

就在孟达还在与诸葛亮“眉目传情”时,司马懿一波风驰电掣的进军,消灭了孟达。

许多朋友在讨论诸葛亮是不是出于什么私心要除掉孟达···其实,司马懿风驰电掣,8天就抵达上庸,随机封锁上庸与外界联系!

这个效率再次表明:即便是一起争夺,魏国荆州军团也有绝对的把握先抵达战地,掌握战场主动权!

对进攻的意义不大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再次把目光投向上庸。

蒋琬认为,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都是因为秦岭难以逾越,后勤补给困难,不如顺着沔水东下,取上庸,然后再攻襄樊等处。

然而,此计未及实施,众人就觉得太不靠谱:如不克捷,还路甚难。

于是,后主让费祎、姜维前去劝阻,蒋琬被迫放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