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的意思解释(农谚“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啥意思小寒下雪有啥说法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农谚“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啥意思小寒下雪有啥说法

谢邀答!

今天卯时5时30分就交小寒节。在二十四节气中,小寒大寒是与小暑大暑相对应的。一是体现冬冷,一是表现夏热。春秋相对,冬夏相对,冷热相对,寒暑相对,大小相对。

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这是在说气候反常失常了。小寒大寒要冷,下雪是冷的体现,不下雪是暖冬了,气候反常了,冬要冷而暖,势必影响春夏。小寒不寒大寒寒,大寒不寒倒春寒。这就是暖冬不寒造成对春有倒寒的影响。也会造成相对应的夏季有影响,小暑大暑田开裂,夏热无雨润,田就快开裂,这是在说夏干旱无雨,会影响农业生产,这是因为冬暖无雪所造成。凡事有因果,气候变化也是有因果的,这是经验总结,有一定的灵验性。

冬天要冷要有雪下才好。冬至数九,冷在三四九,小寒大寒时节就是三九之中,是一年最寒冷之时,是要下雪的,无雪不冷,就是天气反常了,值得注意小心防患了。俗说,瑞雪兆丰年,大雪三白定丰年,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小寒大寒下雪是瑞雪,是吉兆,小寒大寒无雪而暖冬,却是坏兆头,不利之象。这值得重视,有备无患,并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才对。人不可逆天逆自然,但可以认识并好好利用之,以把不利减到最小。

8月23日处暑,下雨好不好下半年是旱是涝农谚是怎么说的

8月23日处暑,下雨好不好?下半年是旱是涝?老祖宗的农谚咋说的!

今年的8月23号是处暑,这段时间真是太热了,我们熬着熬着终于快到凉快的时候了。你知道处暑是什么意思吗?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为出暑,有躲藏和停止的意思,所以,到了处暑暑气就快要结束了,再忍耐几天吧。

当然,天气不会马上就凉了,而是由早晚凉,中午炎热的“秋老虎”来主导。

古人把一年中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二气为一月。二十四节气每个月节的情况:每年的节气从立春开始,即立春正月节(建寅),雨水正月气;惊蛰二月节(建卯),春分二月气;清明三月节(建辰),谷雨三月气;立夏四月节(建巳),小满四月气;芒种五月节(建午),夏至五月气;小暑六月节(建未),大暑六月气;立秋七月节(建申),处暑七月气;白露八月节(建酉),秋分八月气;寒露九月节(建戌),霜降九月气;立冬十月节(建亥),小雪十月气;大雪十一月节(建子),冬至十一月气;小寒十二月节(建丑),大寒十二月气。

处暑三候分别是: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一候的意思是说老鹰到了这个节气开始大量扑捉食物,因为,老鹰不会冬眠,在寒冷来临之前,它要饱餐一顿,储备能量飞往温暖的地方;二候的意思是说,到了处暑的第二个五天,天地开始变得萧肃;到了三候禾乃登的时候农民就要开始准备收获庄稼了,此时,谷物籽粒饱满,最怕下雪、刮风和冰雹。

处暑虽然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但是白天还是很炎热的,到了晚上才能感受到秋天的凉气。其实,这种白天温度高,夜晚凉,温差大的情况,是有利于作物去积累养分的。但是,按古人的经验“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天一到,天气就变得阴晴不定了,作物“头重脚轻”,最怕刮风和下雨,出现冰雹就更要担心了,把要成熟的果子和蔬菜都打毁了。农谚“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因此,处暑的天气情况就非常重要了。古人根据处暑的天气情况,总结了很多谚语流传下来。分享几个给大家,看看还有没有道理了?

一、处暑不下雨干到白露底

从字面上来理解,大意是说,如果处暑没有降雨,那么晴朗的天气会一直持续到白露节气。对于,农民秋收来说是好事,不用担心降雨过多造成田里积水,籽粒发生霉变的情况。而农谚“处暑雷唱歌,阴雨天气多”,“处暑落了雨,秋季雨水多”,意思正好和它相反,处暑打雷下雨了,接下来的天气阴雨天气就会比较多。

二、立秋下雨万人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这句农谚正好是上面农谚的解释,说明到底是晴天好,还是下雨好。还有一句农谚和这句差不多,是这样说的“立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立秋下雨了,有利于庄稼获得丰收,处暑下雨了,可能就不一定是好事了,人们就会发愁。

如果,立秋不下雨,处暑下雨了,那么农民就更愁了,粮食收成可能减半。

当然,这只是古人的一种经验总结,现在的排灌手段和古时候相比要高明的多,还是能够应对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参考一下,做好相应准备。毕竟,在大的旱涝情况下,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在,都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的。

三、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

明白上面的农谚,这句话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还有一句农谚“处暑若逢天不雨,纵然结子也难留”,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都是在说,处暑下雨是不好了,不利于获得丰收。

处暑之后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不利于农民秋收,籽粒成熟,容易在刮风的天气出现倒伏,并且,收获回来,天气不好不易保存,容易发生霉变的情况。

四、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

如果处暑期间下雨了,按古人的经验,一定不会很小,甚至有时会发生洪涝灾害的情况。而如果处暑期间没下雨,又有可能会发生旱灾的风险。所以,我们要“天旱防雨涝,雨涝防天旱。”

这种情况对于河南、河北等一些地区是很常见的。古人在和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规律,总结了一个“七上八下”的说法。按现在的解释是,通常每年的七月上旬,八月的下旬,来自海洋的气流会给华北、黄河流域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带来降雨,并且,还会出现雷暴和冰雹的天气出现。

写到最后:

其实,今年有一些地区比较干旱,到了立秋也没怎么下雨,玉米和水稻都旱的不行,减产是很难避免了。对于这些比较干旱的地区还是希望能够赶快下雨来缓解旱情的。所以,气候条件已经和古时候不同了,农谚也只能是作为参考了解,不是很准确了,我们还是要随时关注天气情况,做好相应的防范措施。

不过,还是那句话,在大旱大涝的情况下,无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代都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的,农民种地,靠天吃饭的情况依然存在。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

农谚“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的说法,现在还有道理吗

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临。这是一句气象谚语,看云识天气,这很有科学性,今天还适用,不过时。

破絮云就是高积云,早上发现天边有大量絮状的高积云时,午后就会有雷雨降临。这种观测是很准的,是经验总结,很具科学性的,是反映了自然界客观现象。破絮云生于空气中潮湿的气层之中,由强烈的空气水气流混合而成。人长期观察,总结出的经验,有一定的规律性,较准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规律性,是可信的。

看云识天气,气象谚大多都具科学性,今天还适用,借此机会,略举列一些与大家共享:

朝发黄云就落水,晚出黄云晒狗腿。

朝起红云不过午,夜起红云晒破土。

瓦渣云,晒死人;交杂云,淋煞人。

黄瓜云,淋煞人;茄子云,晒煞人。

瓷瓦云,晒死人,扫帚去,泡死人。

云交云,雨淋淋,云交叉,还要下。

天上起了泡头云,不过三天雨淋淋。

天上有了钩钩云,三五日里雨淋淋。

天上起了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天干莫望朵朵云,背时莫找有钱人。

日落乌云半夜消,明日晒得背皮焦。

。。。。。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