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是“整部论语治天下”呢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是“整部论语治天下”呢

半部是约束不是论语的二分之一,论语一书中有部分内容不合时代发展,甚至没有关于经济上的论述仅此而已。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说明《论语》有大用还是说需要辩证的应用

以我的观点看,有用!如果辩证应用就有大用!

第一,论语确实为做人做事指明了方向!

第二,论语学习确实需要下功夫,结合当时史实弄懂本意,也要结合当下对现实创新运用!

第三,半部论语学者有不同看法,大部分学者强调其重要性,半部即可治天下。一部分学者认为,论语难懂难用,弄懂半部就不得了

仅供参考,有关论语的深刻剖析,可关注私聊!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于谁为什么他的两个字更是让皇帝拍案叫绝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个典故出自北宋开国功臣,曾“两朝重臣,三任宰相”的赵普。坊间传说赵普只读了半部《论语》就能帮助赵太祖打天下了,当赵太宗光义即位后,就问赵普民间传说只读半部《论语》情况是否属实,赵普便认真回答:“臣确是只读了《论论》前二十篇,就帮太祖打天下了,今读下半部《论语》为陛下治天下。”这就是其典故之出处来由,这实在有戏说成份,是故意夸大了《论语》的功用,以更突出强调《论语》的重要性,突出强调,儒家思想在治家治国上的重要性。

赵普生于公元922年,卒于992年,享年七十一岁,今属天津蓟县人,是北宋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与太祖赵匡胤一起谋划了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帮助宋太祖建立了大宋王朝,又当了宰相。赵普生于官宦家庭,怎么会是可能只读半部《论语》呢?很明显,一是谦虚之说,一是在夸大并强调《论语》的功用,让人好学习《论语》,利用《论语》的思想为人处事。

《论语》是儒家思想重要经典之一,是孔子弟子籍孔子之名,借孔子之语而辑录成文成书的,并非只是孔子一人功劳,实有其弟子心血及弟子心志渗入其中,能熟读之,于人确是大有好处的。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下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就爱读《论语》,今老了,还时常看着,“温故知新”。

谁能解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为什么这么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该典故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论语》而已。太宗问其故,赵普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论语》系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弟子所编纂。主要记录孔子言行,孔子应答弟子和时人的话,也有弟子相互谈论他们听到的孔子的话。全书二十篇,以记言为主,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全书主要反应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仁”所谓“仁”,用孔子的话说就是“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直白一点儿说,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二是通过对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了活生生的孔子形象。孔子不仅是一个言语谨慎,敏儿好学,认识深刻,有着诸多优点的圣人,而且也有自己的缺点。论语中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颇多。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等。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虽是一部语录体著作,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却鲜有安邦治国的论断。

事实上,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辞,也仅仅起源于杂剧中的一句台词。不过是被冷落的儒生们,借以自慰的一种自我吹嘘心态的流露而已。封建社会,儒生占据着社会教育的广大舞台。加上戏剧的编演,渲染流传,无疑刻意夸大了《论语》的功能和影响力。得到了儒生,尤其是那些能将《论语》倒背如流者的肓目推崇。并借以自我标榜,自我麻醉,自欺欺人。时时处处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性。

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是一句戏言,何以能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传承近千年经久不衰。其中端倪,当引发我们的广泛深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什么意思

“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指半部论语所含的智慧和道理就可以治理天下了,目的是希望君王(以及其他学者们)多读论语这部书,读懂读书参透其中的道义,目的是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说,在赵普生前及整个北宋,一直到南宋朱熹生前(1200年),都未曾出笼。在朱熹将《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称作《四书》并列入儒家经典,大肆宣传儒学之际,也未见有相关记载。此说出笼是在朱熹逝世二三十年之后。但此说真正流传开来,则是在元代。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 说的是什么人, 什么事你怎么看

谢谢邀答。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一般都与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典故并用,以勖勉人们要多读书,博识达观,方能应对各种外交场合。下边分述两个典故的大致内容。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说的是宋宰相赵普封相的故事。此典最早见于南宋学者林駧所著《古今源流至论》卷八《儒吏》中的记载。后来同时代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里有所发挥,正式提及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最后又演义至元代戏剧家高文秀《遇皇上》,剧中有一句台词就用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以发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元朝统治者对儒文化和儒生的贬低之愤懑。这个典故本是讽刺赵普不学无术,孤陋寡闻,只读过《论语》一书,不宜为相,可后来确成为两朝宰相。何故?这就涉及到下一个典故。“宰相须用读书人“这个典故说的是与赵普同朝为官的礼部尚书窦仪的故事。宋太祖赵匡胤践位下诏改年号,将建元年为乾德。一日,赵匡胤发现一宫女用的铜鉴上刻有乾德四年铸的字样,太宗大怒,脸色深沉,问左右大臣文武百官,个个面面相觑,无一能说明是怎么回事。赵匡胤问身边的窦仪,窦仪回禀:这宫女是从西蜀收编来的,因蜀王曾用乾德这个年号。太祖叹曰:宰相须用读书人。在场的赵普汗如雨下,灰溜溜地退下,并暗下决心读巜论语》。赵匡义登基,范质、王溥、魏仁溥三相相继罢勉,窦仪举普,三日后,普为相。窦仪何许人也?窦禹钧之子者也。即《三字经》中提到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俱名扬“。五子乃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人们为赞叹窦禹钓,还赠联一幅:

灵椿一株老,

丹桂五枝芳。

其五子皆进士。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