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马上就要过清明节了,你们那里是怎么过清明的都有什么风俗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马上就要过清明节了,你们那里是怎么过清明的都有什么风俗

感谢邀请。

我们这都是过三天,第一天一百五,第二天大寒食,第三天清明节。

(一)过一百五,今年的一百五是农历二月二十八,是给祖坟添土的日子,听老辈人说,添土就好像是活着的人修善房屋,不能让太阳光照射,必须在太阳升起之前完成。因此人们天刚放亮就起床,带上铁锨,匆匆忙忙奔向自家的祖坟。

(二)过大寒食,吃过早饭,家庭主妇们就忙着调馅和面,包水饺,煮水饺时顺便煮上四个或六个鸡蛋,吃过午饭后,家里的男人们就带上水饺和鸡蛋去给祖先上坟,放香烧纸,寄托哀思。

(三)过清明节,大清早,大门口和房门口两旁各插上两根儿细柳条,然后煮鸡蛋,熬小米稀饭,烫菠菜,烧菠菜,鸡蛋染成红色的,小孩要用烫菠菜水洗脸。在改革开放以前,清明节这顿早饭,是非常丰盛的,主要是能吃到熟鸡蛋。

(四)吃过早饭后,去荡秋千。以前村里孩子多的人家都扎秋千,荡秋千要排队挨号。欢声笑语荡漾在村子的上空。

清明节这天,出嫁的闺女不能回娘家,”在娘家秋千底下站一站,死他自已男人汉(即丈夫)”,这是以前的风俗,现在早不复存在了。

清明节的时间和习俗是什么

清明节的时间和习俗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要讲起来还是很有缘由的。吾是答疑解惑,情感美文放歌声野老梁。

清明节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元年的四月份四至五日前后;它标志万物在沉睡中苏醒,大地上春光明媚。

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要祭祖扫墓,以表示对祖先的怀念。老百姓扫墓时用铁锨把土填上坟头,修成馒头型称作填坟。(有的地方称作给老祖修缮房屋。)然后在坟头上浇上几滴酒,摆上供果,压上坟头纸,烧上几柱香,以祭祖之灵。今天有些地方已排除了这些所谓的迷信成分,但是在清明节始终保持扫墓的风俗。其民间风俗还有头上插柳的习惯。其曰:“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说。这当然是迷信了,不过习俗还是有的。

清明节不止是祭祖添土扫墓,更重要的是清明节是双重节日。它一边祭祖扫墓,一边又是踏青欢乐之日。当这一天全家老少皆可上陵祭拜扫墓(一般讲究平常妇女儿童是不能上陵的,唯清明节这天是可以的)后,阖家将是田园尽兴。

清明,清清明明,田园好风光,也就是说,自清明节,人们会走出冬季的寒冷阴影,走进春暖花开的世界。

最后,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時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谢谢大家关注分享,欢迎留言评论。

清明祭祖,百善孝为先,有哪些习俗清明节为什么不固定日期

老人说:今年“清明逢戊子,上坟不填土”,是什么意思呢?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清明,注定是一座幽长幽长的桥,一头是故亲,一头是思念。烟茫茫,雨茫茫,思亲忧断肠,清明,是纪念,是缅怀,在这万物蓬勃之春,低头是过往,抬头是希望。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五个节气,和春节、端午、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节并不是固定的,它以清明节气为主,清明节气是哪一天,清明节就是哪一天。今年的清明交节时间是农历的三月初五凌晨3点20分,也就十二时辰中的寅时。在《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此时太阳黄经达到15度,阴气衰退,生气旺盛。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反应中国古人需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讲求顺应天时又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古人将每个节气分为三候,用来描述节气物候特征,清明节气三候为:初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

清明节气的第一个五天,作为暮春时节的桐花开始盛开;第二个五天喜阴的田鼠回到洞中喜阳的鸟儿在山野田间鸣叫,提醒人们不误农时;第三个五天下雨也能看见彩虹了。

清明节气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农谚有“清明前五天不早,清明后五天不晚”的说法,意思是说高粱要在清明前后种植,提前五天种不早,之后5天种也不晚。 还有农谚说“高粱早播秸秆硬,谷子早播多发病。”,高粱可以早播,但是,谷子不可以,播种早了病害多。还有农谚说“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意思是说,清明节气前后要给越冬作物和早春种植的作物浇水施肥,充足的水份容易培育出壮苗。

这些古老的农谚都是古人在长期的农耕劳作中总结出来的,由于不是文人写的,是老百姓自己口口相传的。所以,看上去有很浓厚的乡土气息,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当然,有些农谚由于气候条件发生变化,不是那么准确了,但有些还是可以借鉴的。例如,“清明不上粪,越长越短劲。”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

清明不只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节气,还是郊外踏青春游和外出祭祖的好时节。清明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后及行孝的具体表现。在古人的认知里,人死之后是不会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的,死亡的只是你的肉体,但是人的灵魂是不破不灭的。所以,我们从一些古书上还是影视剧里面看到关于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各类传说。老人说,今年“清明逢戊子,上坟不填土”,是什么意思?

今年清明是农历三月初五,壬寅年(虎)甲辰月戊子日,戊就是“土”,在古代择日的时候要避开这一天。除此之外,戊日也是不挖土,不砍伐的日子,就连寺院中也要静默一天。

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顺序“干支历”上推,每六十天为一轮,其中凡是逢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六天就叫戊日。到了唐宋时期,戊日的禁忌开始进入宗教之中。道教凡是戊日皆不朝真,不烧香、诵经、不朝拜,不建斋设醮等等。

在古代每年有两个戊日是非常重视的,一个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被称“春社日”,这天是土地爷的生日,人们这一天会祈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一个重要的“戊日”是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日”是向土地爷汇报今年的庄稼收成。祭拜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祈福。所以,古人认为清明逢戊日上坟时,不挖土,也不填土等。

过去民间还有,“新坟不过社、老坟不过清明夜”以及“年三日,寒四日,正月十五玩二日”的说法。这些出自古代民间的俗语,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只不过是想图个吉利而已。

清明节其它习俗:

一、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现在人们清明放松游玩的方式很多。在过去也是一样,清明前后正是外出踏青游玩最好时节。古人有诗句称“沾衣欲湿杏花雨,春面不寒杨柳风”,这个时候春意盎然,风光大好,非常适合到郊外游玩。

二、拔河

拔河发明于春秋后期,最早的时候叫“牵钩”、“钩强”,到了唐朝时候开始“拔河”,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据说,春秋时楚国为了进攻吴国以拔河的方式来增强民众的体质。用一根麻绳两头分为很多小绳,在比赛的时候以一面大旗为界,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双方各自用力,鼓乐齐鸣,还是非常热闹的。

三、植树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阳光充沛,春雨绵绵,正是种植作物和植树造林的大好时节,这时候植树成活率较高。

四、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这时候风大,把风筝绳线剪断,古人认为疾病和灾难会随着风筝一起飞走。

清明除了以上一些传统习俗以外,还有插柳、射柳、蹴鞠、蚕花会等等。您还知道哪些清明节的习俗和俗语?期待您的分享!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