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吗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能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我躬行。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可以用自己的事来证明:光理论知识不行,实践出真知。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长平之战赵括的纸上谈兵坑杀赵国六十万大军。

我是一个大收藏家。我是怎么走上这条路的呢?十几年前北京东城鼓楼这一片有两件事第一修八号线地铁拆迁了一些北京老胡同;第二胡同改造修地下排水道。这两件事又同时发生,恰好我住这一片,就促使我走上收藏之路。我以前天天去王府井书店看书,第一看文学长篇小说,第二看收藏。收藏书上说一片老瓷片几百几千,胡同改造挖出来的瓷片不都是钱?于是筹了一大笔钱,只要民工挖出瓷片,每片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元钱收购。结果差不多这笔钱都赔掉,因为我收的都是垃圾瓷片,没有价值。你不要看书上一片瓷千百万的,你几元一片收的都赔掉。后来市场跑多了,才知道人家几百上千收的都是带字的带款的完整的人物花鸟鱼虫,甚至是官窑瓷片。咱收的是什么,是碎得不能再碎的垃圾瓷片。这些瓷片有什么用?开启我收藏之旅,研究瓷片辩别新老。片儿白白明建有自己的瓷片博务馆,他不就是当年地安门大街改造收的瓷片。也许这批瓷片将来捐给北京东城鼓楼片区建民俗博物馆才有点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是不是认为从书上学来的知识太短浅

书上的理论不仅不短浅,而且大多是精华。不是理论没有用,只是从理论到实践,有一段距离,需要一个通达的过程。

书法理论是书法形式结构线条以及观念和审美的研究总结,主要包括技法、历史、书体研究等内容。没有理论的支持,艺术将不能称为艺术。


不妨先厘一厘书法理论与书法实践的关系。书法理论之于实践,主要有三层关系:一是书法理论是书写技法的系统总结。比如楷书笔势的“永字八法”,就是用笔之法的梳理总结。二是书法理论指引书法实践。比如古人在大量的临摹实践中,总结出“石刻不可学”的理论,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三是书法理论启发诱导书法实践。虽然法无定法,但古今名家对书法艺术的理论总结,本身就是站在一定高度的思考摸索,完全值得加以揣摩借鉴,去充实丰盈自已对书法创作的理性认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没有错,光读不练,理论就永远只是空洞的理论,转化不了笔下的功夫。但是,不研读理论,只低头实践,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很有可能过不去河。书法人一定要有自由之思,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是自绝于古人他人的理论经验,无疑是管中窥豹坐井观天,是不可能有大收获、大建树的。博采众长、古为今用、他为我用,从而融塑自己的风格气象,这才是科学的方法论。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什么意思

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出自《冬夜读书示子聿》,作者陆游。这是陆游的一首教子诗,名字叫《冬夜读书示子聿》,作于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底。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扩展资料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有手定《剑南诗稿》85卷,收诗9000余首。又有《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记》6卷,词2卷)、《老学庵笔记》10卷及《南唐书》等。书法遒劲奔放,存世墨迹有《苦寒帖》等。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是什么意思

乍一看“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这两句话就感觉非常喜欢,字词对偶,平仄对仗,哲理深刻,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关于学习和感悟的深刻体会和感受。然而,再三琢磨之后本人感觉有几个问题不太清楚。这两句话是对联还是诗句?出自何处?意思是什么?涵义是什么?意义是什么?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出自何处?

显然这两句话是一副对联,但这副对联的出自哪里呢?关于上联“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家都知道,是出自南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而“心中悟出始知深”,作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的下联可以在网上轻易找得到,其出处显示最多的是鄂教版八年级(下)的语文课文《读联之悟》,作者是于沙。但作为单句,查其出处却无从得知任何信息。那么它究竟是一句诗句呢?还是就是一句下联呢?那么又是谁写的呢?说到这儿真是有点感慨,自己问了这么多问题却找不到答案,直感羞愧啊。且只恨自己孤陋寡闻,竟然不知道如此著名的句子出自何处。不过既已羞愧于孤陋寡闻,那就再来个无知者无畏吧,就乱猜一下吧。既然“心中悟出始知深”作为诗句找不到出处,那么作为对联的下联可能是现代人后来写的吧,又可能由于和“纸上得来终觉浅”这句诗句对偶成联,极富哲理,因而成为经典的吧。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是什么?

这副对联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既然上下联出处不同,还是分开解释为好。

1. “纸上得来终觉浅”作为一首诗中的一句,应该和整首诗放在一起来理解。那么根据这首诗的背景和全诗的意涵可以得知,陆游在晚年教育儿子时表示,古人做学问、搞研究是全力以赴的,往往是从年少时就开始刻苦读书学习,而到老年才能才取得成就。但是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比较浅显的,而如果要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就必须要亲自去实践才能有效果。

2. 那么如何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呢?由于它是作为下联出现的,只能对应上联进行理解。根据课文《对联之悟》可以得知它的意思是,读虽然重要,但悟更重要;读只能认识表层,而只有悟才能理解深层的底蕴。也就是说,在心中感悟出所学的东西是什么,才会知晓所学的东西是深刻的。那么,为了更好的理解这句话,应该看看“悟”是什么意思。根据字典,悟的解释是,理解、明白、觉醒。这样看来,悟这个字应该指的是经过思,既思索、思考、思量、思想等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就是经过“思”之后理解了、明白了、觉醒了。那么对于什么理解了、明白了、觉醒了呢?根据上联,应该是对于纸上得来的东西,也就是对于通过书本学来的知识,理解了、明白了、觉醒了。所以,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就是在心里弄明白了书本学来的东西才开始知道它是有多么的深刻。

三、“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涵义是什么?

在分别了解了作为上下联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意思之后,再来看看它们各自的涵义是什么吧。

1. 根据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的背景和写作初衷,作者应该是要教育或告诫他的儿子,对于事物的认识仅仅停留于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要想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必须要进行亲身体验或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而“纸上得来终觉浅”,就单句而言,强调的是,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依赖书本是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的。

2. 那么如何理解“心中悟出始知深”的涵义,则必须和作为上联的“纸上得来终觉浅”加以对应对照来进行。作为对联的下联,需要与上联对偶或对仗,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从对偶的角度看,心中与纸上相对,悟出与得来相对,始与终相对,知与觉相对,深与浅相对,但从对仗的角度看,或者说,从字字相对来看,除了始与终、深与浅,其它的字就对不上了,例如,心与纸不相对,中与上牵强相对,悟与得不相对,出与来和知与觉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