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刘备三顾茅庐是否真实存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三顾茅庐在历史上是真的吗

“三顾茅庐”是我国历史上口口相传明君贤臣间良性互动的经典故事,史书、小说、戏曲、诗词中都能觅到踪迹,可以说已经深深植耕于中华文明深处。

但这样一个故事真实性如何,在历史上却还有一翻争论。

历史上有关三顾茅庐的主流记载

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用了足足两个章回的篇幅(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回),将刘备如何礼贤下士、,三次到南阳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常精彩生动的叙述,使得“三顾茅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诵。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演义,不是正史,有关“三顾茅庐”的正史出处主要有:

1、诸葛亮的《出师表》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出师表》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

2、陈寿的《三国志》

《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3、陈寿编的《诸葛亮集》序表

《进诸葛亮集表》记载:“时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4、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汉纪五十七中记载: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

其中《出师表》是诸葛亮准备第一次北讨伐时,呈给后主刘禅的的奏章,收录于《三国志》和《诸葛亮集》中,这正是“三顾茅庐“最原始的出处。司马光《资治通鉴》引用了上述观点。

二、历史上“三顾茅庐“另一个版本

然而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里引用了《魏略》和《九州春秋》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却是另一个版本:

魏略曰:刘备屯於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九州春秋所言亦如之。

裴松之在注里将以上记述,与诸葛亮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的有关记述进放在一起行对比。

如果按《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应该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这和我们通常的认知差别就有点大了,估计多少会让我们这些崇拜诸葛亮的三国迷们有些坐不住了。

不是说好了的,是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请诸葛亮出山的吧?

三、”三顾茅庐“真实经过有关考证

《出师表》没证据说是伪作,《三国志》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也是正史,正史和正史打架,这就让我们后人不知道该去帮谁了。

但如果综合有关记载,仔细分析,合理推断应该是有些线索可考的。

首先,《三国演义》的记述原于《三国志》,只不过对整个”三顾茅庐“的过程写得太艺术化,太过夸张,这也是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的才学过人,智慧超凡,刘备的宽厚仁德,求贤若渴,塑造一对明君贤相的佳话。所以我们只作文学作品欣赏便可。

其次,在《出师表》里明白地写到:”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果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诸葛亮不会也不敢这么写。因为在古代君臣之间等级森严,作为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应该是件非常严肃慎重的事,特别是诸葛亮这个一个注意自己声名的人,

所以既然诸葛亮这么写了,而且作为生活在那个年代,以严谨修史著称的陈寿,也在《三国志》和《诸葛亮集》里进行了同样的描写,“三顾茅庐“应该是不容怀疑的真实事件。

那么,既然《魏略》和《九州春秋》也归于正史系列,那又怎么年看待呢?

《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

《魏略》是曹魏郎中鱼豢私自撰写的,晋代魏后,鱼豢就没有出仕了,可见鱼豢是忠于曹魏而耻为晋臣的。

这政治立场在他编的《魏略》里也非常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的“操自领冀州牧”、“曹操自为丞”、“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而在《魏略》里则变成了“天子以公领冀州牧”、“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所以《魏略》的政治是偏向曹魏的,刘备的蜀汉与曹魏是敌对关系,抑刘扬曹加所难免,

另外《魏略》提到孔明是“北行见备”,按照实际上樊城与隆中的地理方位。应该是“东行”才对,故事记述刘备亲口承认自己和刘表都不如曹操,也是在变相抬曹操,贬刘备。

基于《魏略》的政治立场,“诸葛亮自荐说”只能听一半信一半。

所以裴松之得亮点了他的观点:

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意思是说,按《三国志》的记载,不是诸葛亮先见的刘备,这个已经很明确了,把《魏略》这个记载也列出来,仅供参考,并非是要否定“三顾茅庐”说。

最后掌心亮明自己的观点:诸葛亮先是被刘备手下请到府上座谈,诸葛亮借机主动与刘备搭话,小露一手,才引起刘备的注意,后刘备经过考察摸底,知道诸葛亮是大才,才放下皇叔的架子,“三顾茅庐“,亲自去请诸葛亮出山的。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刘备三顾茅庐是否真实存在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出处真的是妇孺皆知啊!其实我个人偏向于是真的,但无意中看过一篇文章,说刘备并未三顾茅庐,今天就借花献佛,大家不妨看看,我觉得说的挺有道理的。

觉得是真的一方认为诸葛亮自己所写的《出师表》中记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之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几句话就证据确凿了,还有就是陈寿《三国志》中写到《隆中对》,对刘备三次往访以及诸葛亮讨论天下形势的内容更为详细。再加上刘备当时急需人才,所以很多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并不怀疑。

现在学术界又有另一种说法,认为三顾茅庐的记载让人难以置信。

其一:诸葛亮是位胸有宏图之士,刘备请他出山,当然整合其意,诸葛亮怎么还会摆架子?然而刘备当时都已经算有声望的政治家了,刘备又怎么能低声下气的苦苦请求?还有说虽然前一种说法中以《隆中对》作为证据但当时,曹操几十万南征大军正威 胁着刘备,《隆中对》不提这个紧迫 的现实问题,是不合乎情理的。同时,刘备第一次见诸葛亮,不会安排 现场记录。所谓《隆中对》,很有可 能是后人附会《出师表》而杜撰的。 据此,“三顾茅庐”之说就不可信了。

其二: 三国人鱼豢写的《魏略》中,也 提到了刘、诸葛二人第一次相见的 情景。《魏略》中说刘备屯兵于樊城时,曹操方已统一黄河以北,诸葛亮预见曹操马 上就要对荆州发动进攻。荆州刘表性情懦弱,不晓军事,难以抵抗。诸葛亮于是北 行见刘备。刘备因为诸葛亮年纪小,根本不重视他。诸葛亮通过谈论对当今政局 的对策,才使刘备逐渐信任他。最后,刘备才“以上客礼之”。西晋司马彪《九州春 秋》的记载也大同小异。

最后有人则调和了这两种说法之间的冲突,认为“三顾茅庐”与诸葛亮的樊城自请 相见都是真实可信的。清代学者洪颐煊在《诸史考异》中说诸葛亮初见刘备于樊 城,刘备虽以上客待之,但没有特别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