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是怎么开采的?新疆和田玉如何开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石油是怎么开采的

在很多老百姓的思维里,认为石油开采是很简单的:应该是地下很深处有一条油河,或者是面积很大的储油湖,井一打下去,接通它们,油就自动会往外冒…

其实并不是这样,石油一般埋藏在1000多米以下,甚至更深的地层,极小甚至微米级的石头缝隙中,就像我们看到海绵当中浸入的那些水一样。这个孔隙有大有小,小的就像绒毛,甚至比绒毛还要细。

我下面就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大致说说石油开采的步骤吧:

第一步,地质技术人员会分析所采区域的地质构造,然后进行进行地震勘测,找出这个区块的砂/泥岩层位。如中石油的东方物探公司是专门做这个的。我以前居住过油田矿区,经常在白天甚至夜间,听到远处郊外传来的轰轰的爆炸声,这就是利用爆炸产生的声波在地层中的传播速度,借此来分析地层,判断砂/泥岩层位深度,然后物探队将得出的数据给研究院进行分析,然后由研究院、设计院、钻采院等机构给出钻井方案,交给钻井公司。

第二步,确定了打井的位置、数量和深度,钻井工人就要在定好的井位上钻井。钻井也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一根管子,带着钻头直伸到地下。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进行拐弯,甚至多分支钻井。钻井工程在油气田开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设一个油气田中,钻井工程往往要占总投资的50%,比如一个进口的钻头,可能就价值几十万美金。

第三步,钻井结束后,还要在井口安装一套采油设备,包括采油机(磕头机),还有管线、储罐等辅助设施,将采出来的原油,临时存在罐里,最后由拉油车或者管道,输送到油库或者炼油厂。而这些工作,就要交给采油厂了。

其实有部分油井,在刚开始采油的时候,的确自己会不停的往外喷,这就是“自喷井”。这样的油井往往是地下储量丰富,有的自喷井日产量可达万吨以上。这个通常叫一次采油。但自顶的时间不会太长,往往只占整个油井总产量的5%左右。

当天然能量降到一定程度,不能自喷以后,就得靠往油层中注水、加气等方式,提高地层的压力,通过提高压力,相当于把油从地层中用水挤出来,这叫二次采油,总体采油率在40%左右。

一个油田到了开发后期,比如大庆、辽河等油田开采了四、五十年了,就得应用三次采油技术了,主要向地层注入聚合物进一步提高油层的采油率,相当于靠化学药剂把油洗出来,比如现在很主流的聚合物驱油配套技术、三元复合驱油技术,都是属于比较先进的三次采油技术。至于能提高多少采油率,就很难统计了,有高有低吧。

石油的勘探开采,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也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各种新材料使用最广泛的高新技术密集行业(上图就是钻头的一种)。以前一个完整的中型以上油田,往往有着几十家各司其职的部门,包括物探、研究院、设计院、物资供应、作业、测井、钻井、采油、油建、运输等一系列前环配后环等二级单位。

新疆和田玉如何开采

有关于和田玉的疑问请关注慕山玉道头条号

当你欣赏着一件件细腻温润的和田玉,感叹它那自然天成、鬼斧神TJ的神韵时,你是否知道?在这美轮美奂的石头背后,又有那些艰苦和辛酸的故事呢?

在苍莽逶迤、势如巨蟒的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几千年来,那些不为人知的采玉人,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忍受着空气稀薄、寒冷饥饿,以及死亡的威胁,默默地采掘着温润的玉石。那佝偻的身影、满面的皱褶、累累的伤痕……,记录和印证着几十代采玉人的沧桑与辛劳。

在中国古代,因生产工具的制约,古人主要是在河里捞玉,并且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规矩。自古以来,老百姓不能私自下河捞玉,一般都是官府垄断。然而更为艰巨的则是矿山开采玉石——古人称之为“攻玉”, “攻玉“具有十分久远的历史。

攻玉可谓备受艰辛,常人难以想象。因为玉矿都远离人烟处在高山上,一般距离绿洲一二百千米以上,大多数处在无人区,需要在山前转运换骑骆驼或毛驴,沿河流和深谷行走才能到达矿区。有的矿山更远,要骑三四天甚至七八天毛驴才能到达。

就是现在,如果你到且末县的塔什萨依矿,如果走得快的话,上一趟矿山往返也要花11天的时间。到那里经过的“冰达坂”,山路陡峭,最宽只有1米,窄的地方仅有50厘米,而旁边全是悬崖。一般采玉人上山都是徒步而行,因为数量不多的骆驼和毛驴还要驮运物资和玉石等物品。

采玉人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完成任务。有句顺口溜这样形容山上的气候: “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一日过四季,常年雪花飘。“说的就是采玉人一天中要时常应付忽而艳阳高照,忽而大雨瓢泼,忽而风雪肆虐的恶劣天气。他们一般每年的4月初上山,9月底下山。在这长达半年的时间里,采玉人一般不能下山,他与山为伴,与玉为友,常常照顾不上自己的妻儿。采玉人的住宿也非常简陋,古代一般都是睡在矿洞里,现在条件也好不到那里。

采玉人每天的劳动量相当大,在山上他们要不断用炸药或钢钎去除杂石然后得玉。玉料采出以后,采玉人还要负责清理石碴,平均每几分钟就要从矿洞里推卸一推车石碴。这样一天下来,每天一般工作在10个小时,平均一小时就要推卸20多车石碴。下班还要将采来的玉石分堆,每人背一份,负责运回自己的矿区。每隔一段时间,采玉人再背着玉,攀岩拔索到大本营,然后用骆驼或毛驴运到山前转运站,再搬上汽车运走。如果是大玉块,就待洪水过后,修筑临时便道用小四轮车运石下山。

采玉人在山上的生活条件非常辛苦,因为条件的限制,吃饭成了山上工人最大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采世人一个月可以拿到36元工资,每月开支掉l 5元伙食费后,所得到的也不多。月f5时主要的饭策就足馍馍和玉米糊糊,有时候会弄些辣椒面下饭吃,偶尔也朋野韭菜调剂饭菜。

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当时物资匮乏,就连面粉也是限量供应,能吃饱是采玉人最大的享受。当时国家没有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了改善生活,他们有时也会在山上打些野味,改善生活。

70年代初,在且末县玉矿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那时矿上有3个夹子,有一天采玉人小杜去察看山上设的夹子有无猎物时,忽然看到有一个东西被夹住乱跑,他一看是一只凶猛的野兽。惊慌之下,连忙跑回矿区报告了队长,大家各带上一根两三米长的木棒朝山上赶去。

他们近距离打这只野兽时才发现,原来夹到的是一只雪豹。被夹子夹住受伤后的雪豹,因为疼痛难忍,呜咽着满山乱窜。他们捕杀时虽然很害怕,但已经进退不得,只有硬着头皮,对付面前这只受了伤的但异常凶猛的雪豹。雪豹瞪着凶狠的双目,张开血口,向采玉人们凶猛地扑来。大家围成一圈,齐心合力,经过3个多小时的围打,终于将雪豹捕获。

他们宰杀了这只豹子,每人分了几小块。可是,当晚大家吃了雪豹肉后,就感觉胸闷,心里感到特别烧.火辣辣得翻腾,喝了水以后,才感到心里稍稍舒服一掌。苎然如此,他们觉得还是不行,一个劲儿地要水喝。就这样烧了整整一夜的开水。第二天矿工们还是觉得口渴难忍,一些人渴急了,就抓起山上的雪来吃。当时,矿上养了一只狗,吃了豹子的内脏等器官后,这只狗一动不动,不吃不喝,工人们喂水给它一点反应都没有。这只狗整整在雪地里躺了三天三夜,到了第四天才开始慢慢的喝水进食。

经历过这件事后,采玉人再也不敢随便吃雪豹了,因为雪豹热量太大,吃了以后受不了。后来他们知道了这是国家保护动物.就再也.没有去捕杀雪豹了。

2003年以来,在和田玉龙喀什河出现了小规模的机械挖玉,到2006年更是大规模开采,2007年达到了高潮。当地政府曾几次对滥采行为进行治理,调集部队对上百千米长的玉龙喀什河进行清理,严禁任何人在河道内和河床上采挖玉石,并派出直升机进行巡视。但部队撤后,挖玉人又蜂拥而至。在整个和田玉的产业链上,价格爆发牵动着源头的疯狂采挖。在这期间,这块古老的河流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人间悲喜剧。

在和田当地流传的故事中不光有捡到河里的宝玉,一夜变成百万富翁的,还有另外一类阴惨的故事刺激着人们的神经——2004年底,一个维吾尔族人,借了亲戚朋友的钱买了挖掘机挖玉,但连续1年时间,没有挖到像样的玉石,亲友都不停向他追债。一天晚上他通知了所有的亲友,说第二天早晨在河岸边的一个地方还钱,等第二天亲友赶来的时候,发现他的尸体吊在挖掘机上。这样的悲剧让以温润细腻而著称的和田玉带上了几丝血腥。

据说几年前,有人开车路过一个维吾尔族老乡家,注意上他们家院子围墙上的一块石头,那是一块值30多万元和田青花玉石子料,这样的奇遇使得一些人至今保持着一种习惯,就是要到偏远地方的老乡家里转转。因为那些老乡家里的房前屋后,甚至院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