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论的作者?“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是什么意
发布时间: 2023-07-17

范增论的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年间“进士”。其文汪洋恣肆,豪迈奔放,与韩愈并称“韩潮苏海”。其诗题材广阔,清新雄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是什么意思

意思:东西一定是自己先腐烂,蛀虫才能生出来。人一定是先产生疑心,以后谗言才能听进去。出自:北宋。苏轼的《范增论》。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范增为项羽设计鸿门宴借机杀掉刘邦,项羽没有决心,让刘邦得以逃脱。刘邦造谣中伤范增,挑拨他们的关系,项羽中计疏远范增,结果被刘邦所灭。苏轼在《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扩展资料: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是一句古老的谚语,具有很强的哲学效力。以疾病为例,人体生病是因为细菌和病毒的作用,但更多的原因是自身的身体问题。细菌、病毒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很严重,但在体内抗细菌、抗毒素能力强,他们却很难生存。相反,如果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降低,细菌和病毒就会利用空隙而滋生,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句古老的格言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原则: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外在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在的原因是变化的基础,外在的原因通过内在的原因发挥作用。内在原因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首要原因,而外在原因则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是什么意思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简作物腐虫生,指东西腐烂了才会生虫。比喻祸患的发生,总有内部的原因。也比喻本身有了弱点,别人才能乘机打击。

  出处: 《荀子·劝学》:“肉腐出虫,鱼枯生蠹。”宋·苏轼《范增论》:“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用法: 作宾语、分句;比喻祸患的发生必有内

  成语故事: 秦朝末年,范增为项羽设计鸿门宴借机杀掉刘邦,项羽没有决心,让刘邦得以逃脱。刘邦造谣中伤范增,挑拨他们的关系,项羽中计疏远范增,结果被刘邦所灭。苏轼在《范增论》说:“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Things Must Corrupted Before Got Grubby.),是一条具有深刻哲理的古训。以疾病为例,人体生病固然是由于病菌、病毒的作用,但更是因为自身肌体出现了问题。病菌、病毒是客观存在,而且十分厉害,但在抗菌、抗毒能力强的肌体中它们却很难生存。相反,如果肌体免疫力、抵抗力降低,病菌、病毒便会乘虚而入、滋生繁衍,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条古训是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一位原因,外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