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时属于几点到几点?巳时是几点到几点钟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已时属于几点到几点

巳时属于上午9时至中午11时。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在现代生活中,时间是通过“时分秒”来记录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时间记录方法非常具有中国特色,那就是十二地支。

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时间的来历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描述时间主要参照显而易见的天象、动物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比如鸡鸣、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后来逐渐改用授时设备读数来描述,后来也逐渐给这些授时设备读数配上了五行。

比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4:48-9:36)、给丙丁两字配上火(9:36-14:24)、给戊己两字配上给土(14:24-19:12)、给庚辛两字配上金(19:12-24:00)、给壬癸两个字配上水(0:00-4:48)。这些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巳时是几点到几点钟的

巳时是上午的九点到上午的十一点。

巳时是我国古代计时方法十二时辰中的一个,相传这种方法是根据十二生肖的出没时间来划分的。十二时辰是用十二地支来命名的,从早到晚分别是: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夜23时至凌晨1时为子时,1至3时为丑时,3至5时为寅时,依次递推。

几点是巳时啊,

九点到十一点是巳时。

十二时辰:

子时:23-1时

丑时:1-3时

寅时:3-5时

卯时:5-7时

辰时:7-9时

巳时:9-11时

午时:11-13时

未时:13-15时

申时:15-17时

酉时:17-19时

戌时:19-21时

亥时:21-23时

古代意义:

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巳时是几点到几点

巳时为9~11时。

子时为23~1时, 丑时为1~3时, 寅时为3~5时, 卯时为5~7时, 辰时为7~9时,午时为11~13时, 未时为13~15时, 申时为15~17时, 酉时为17~19时, 戌时为19~21时, 亥时为21~23时。

拓展资料:

己巳时为干支纪时,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其十二时辰与现在24小时的对应关系:巳时为9~11点。从甲子日开始,这一天的时辰干支依次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按六十甲子一直循环下去。

根据其固有的规律,为此古人也总结了一首五鼠遁日起时法口诀如下: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意思就是甲己日干的时辰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乙庚日干的时辰为丙子、丁丑、戊寅……;丙辛日干的时辰为戊子、己丑、庚寅……;丁壬日干的时辰为壬子、癸丑、甲寅……。也就是说只有在甲日或己日才有己巳时。

巳时指的是几点呢

巳时是上午09:00至11:00。

巳时是十二时辰当中的一个,在上午9-11时(即巳时)。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这样巳时就属于蛇的了。

十二时辰对照时间

子时(23:00-01:00)

丑时(01:00-03:00)

寅时(03:00-05:00)

卯时(05:00-07:00)

辰时(07:00-09:00)

巳时(09:00-11:00)

午时(11:00-13:00)

未时(13:00-15:00)

申时(15:00-17:00)

酉时(17:00-19:00)

戌时(19:00-21:00)

亥时(21:00-23:00)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