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被当成伪诗,学者:不是说的去上
发布时间: 2023-07-11

杜牧的人生经历比起李白、杜甫、李商隐都要好的多,十来岁就精通军事,写出了十三篇《孙子》注解,还献计平虏,深得宰相李德裕的欣赏。

23岁作《阿房宫赋》、26岁中进士,被授予弘文馆校书郎、33岁传又被朝廷任命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虽然后来受牛李党之争的牵连,遭到贬谪,但他对自己的仕途依旧充满信心。

比起唐代诗人们的遭遇,杜牧生平绝对算得上是成功典范,不仅得到了重用,还得以舒展了自己的才学,更重要的是,他在古诗词方面同样颇有建树。

《阿房宫赋》是杜牧“文”中之最,诗词方面代表作非常多,最脍炙人口的应该就是《清明》,千百年来,清明节也跟杜牧仅仅的联系在了一起,此诗成了清明的千古绝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一首小诗,短短28字,没有任何华丽的辞藻,也没有一个生僻字,却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特别是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广为流传。

千年前的杜牧怎么都料不到,自己就写了这么一首小诗,却引发了后世极大的争论,特别是“杏花村”商标争夺案。

展开全文

杜牧笔下的“杏花村”到底在哪里,历朝历代各有说法,一说在山西汾阳、一说在江南南京,还有人认为这个村子只是杜牧虚构的。

不过以池州说最为可信,根据方志记载,唐会昌间,有黄公名广润者,在此酿酒出售。杜牧在这个时候,也出守过池州,他或许是在池州见到了当地的风光,便写下了这首诗。

唐朝年间,杜牧写完这首诗,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效应,南北宋诗词,文人开始整理杜牧的古诗词,这首《清明》也重见天日。

因为是《清明》加上下雨时节,我们理所当然的认为杜牧的这首词是在清明节,不过从事成文学和民俗研究的施教授却不这么认为,他研究了很多的古诗词和当地的民俗,他不认为这首《清明》写的是上坟。

施教授认为这首《清明》不是上坟,但可以确定是清明节那几天。早在梁代就有清明节天气的记载,清明节前两天寒食节,往往都会变天,经常下雨,当地还有一个名词叫“泼火雨”,而杜牧恰巧在寒食节这两天出行。

“清明时节雨纷纷”不一定就是指清明,而是指这一节气,虽然差了那么一两天,但杜牧今天出行,也不是去上坟,路上的行人都为清明节准备着,“断魂”也就理所当然。

若是去上坟,那么杜牧肯定会携带酒水、祭品之类的,但是杜牧却写“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从这两句来看,杜牧身上根本就没有酒水,所以就问路上的牧童哪有酒家,牧童告诉就在前面的杏花村。

“遥”从字面意思上来讲是指着远,但是太远的话就不需要牧童来指,肯定就在不远又不近的地方,路上的一些行人说不定也跟杜牧一样也想去杏花村打酒,准备后几日的祭祀。

若是杜牧是在清明节的日子,在路上将酒喝光了去杏花村打酒,那么杜牧就是一个十足的酒鬼了,连这么重要的日子都要喝酒,完全不懂一点尊师重道。

古人一向都非常重视礼仪,俗话说“死者为大”,若是这天是清明节,杜牧肯定不会喝酒,更加不会去询问杏花村的酒家。

从这些来看,杜牧真的不是去上坟,但又刚好处在“清明时节”因此就用了这一节气,却没想到被后人误以为上坟,其实距离上坟的日子还需要等上两天。

施教授的这些证据确实阐明了《明清》不是上坟,但说是“伪清明”诗就有些过头了,至少杜牧写得也是清明节前后,而且“借酒”更是突出了整首词的意境,到底是“借酒消愁”、还是“备酒上坟”依旧有待继续考证。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