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明朝时为何被称之为应天府?洛阳应天门是哪座皇宫的门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南京在明朝时为何被称之为应天府

谢邀。仅从字面上解释就是“顺应天意”,上应天意,下安民心,同时也是朱元璋的执政思想。

朱元璋不愿意沿袭元朝集庆路的名字,况且很早的时候,朱元璋就有在集庆建都的倾向,各地方名称改不改都还无所谓,自己的都城要是还沿用前朝的称呼那就有些不像话了。

建都朝代: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五代·杨吴(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

由上可见,自明以前,定都南京的政权,基本都很短寿,南宋时间长些,但也只是行都,并非真正的首都。古代人的迷信程度比较高,见此“异象”自然就有了相应的猜测,比如风水说等等,认为南京是不祥之地,不适合作为都城。

但我个人推测,朱元璋根本没有把南京看成“魔咒之都”,否则万万不敢在这里建都,风水问题不是仅仅改个名字就能趋吉避凶的。

一个朝代最初的定都工作,总是伴随着若干种选择,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军事险要程度,自保能力要求比较高,而南京所在的位置,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是把守江南的门户之一,加上明朝的火炮,可谓城坚炮厉,易守难攻,无论作为都城还是作为军事要塞,南京城都是合格的可选择项,面对北方有江防,面向江南有山隘,优势非常明显。

从经济方面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也非常合适,贯穿明清两朝,中国的经济中心都以苏州为核心,呈辐射状扩散,定都南京不仅控制了整个江南的经济命脉,还利于皇权政府的供给,再苦不能苦皇帝嘛。

从补给、交通上来说,南京是控制大运河的“隘口”地段,位置非常重要,可以称之为漕运的哽嗓咽喉,控制了南京,就相当于控制了整条运河,这是运输命脉,对调动、运输全国资源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这是从地理优势上来讲。

从群臣建议上来看,比如刘基就比较中意南京这块风水宝地,并没有说南京有风水问题,综合群臣的意见,最后把南京定为首都。

综上,朱元璋改名不可能是因为南京是“不祥之地”,相反他比较认可刘基“风水宝地”的判断,所以才建都南京,至于改名,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新朝代,新气象,不想沿袭旧称,仅此而已。

洛阳应天门是哪座皇宫的门怎么样

应天门是洛阳紫微宫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又称五凤楼。五代、北宋相继沿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及接见万国来使等外朝大典的重要场所。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日本第八次遣唐使等仪式均在应天门上举行,功能类似现在的北京午门。

应天门是一座由门楼、朵楼和东西阙楼及其间的廊庑为一体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门上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连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宛若空中楼阁。城门东西长达137米,大于紫禁城午门(120米)。其中两侧阙高120尺,按1唐尺为29.4厘米来算,这座恢弘的城楼高约35.3米,有今天的十三层楼高,比北京天安门(34米)还要高。

洛阳皇宫紫微城应天门双向三出阙,东西两边共计十二阙,是古代城门建制的最高等级。“两重观”、“天子三出阙”是古代天子享用的最高礼制。应天门是隋唐两京考古发掘出的唯一一座三出阙城门遗址,这种建制对北宋汴梁的宣德门和明清故宫的午门影响深远,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有没有人知道这是啥朝代的,值钱不

作为一个收藏协会的人,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是五代十国时候的“应天元宝”!

但是,毫不值钱!

因为,无论是做工、材质、轮廓、字体以及包浆。

都告诉我们,这东西毫不开门,说白了就是假货!

真正的应天元宝那是非常值钱,可惜,这是个假的,就注定了,毫无价值!

我是喜欢收藏,热爱生活的创作者,认真回答每一个问题,欢迎各位藏友点个赞或者留言交流哟

顺天奉天应天承天分别是哪

◆顺天府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改北平府置顺天府,并建为北京,称为行在(皇帝出行暂住的地方)。永乐十九年(1421)定都于此,改称京师。治大兴、宛平二县(今北京市区),辖境相当今北京市、天津市海河以北及河北省长城以南,遵化、丰南以西,拒马河、大清河、海河以北与文安、大城等地。

清属直隶。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后,辖境东部缩小,约至今天津市区以外的市西界。

民国初期的1914年废。

◆奉天府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1657),清廷于陪都盛京(今辽宁省沈阳市)置奉天府;清圣祖康熙三年(1664)置承德县为奉天府治。

清初,辖境约当今辽宁省辽河以东地区。其后辖境屡有改变。清末,有今辽宁省辽河以东,铁岭、开原、法库等市县以南,千山、碧流河以西地区。

1913年废府置县。地处辽河中下游,北通松花江流域,南临辽东湾,东接朝鲜,为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中心。

◆应天府

应天府有二,一为北宋应天府,一为明应天府。

北宋之应天府~北宋开国君主宋太祖赵匡胤于960年正月君临天下前夕,官拜后周殿前都指挥使兼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宋州遂被赵宋视为“龙兴”之地。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置应天府,治宋城县(今河南省商丘市),为陪都;1014年建为南京。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宁陵县以东(永城市除外)地区。

宋钦宗靖康二年、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五月,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南京即皇帝位,建立南宋政权,是为宋高宗。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改应天府为归德府。

明朝之应天府~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朱元璋攻克集庆路(治今江苏南京市),改称为应天府,旋自称吴国公。应天府治上元、江宁二县(今南京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大茅山、溧阳市以西与江北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区地。

1638年正月,朱元璋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建立大明王朝,是为明太祖。建国初,明太祖以汴梁为北京开封府,意欲建都于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实为京师)。洪武十一年(1378),明太祖打消定都北京开封府的念头,改南京为京师,正式定为国都;开封罢称北京。

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明成祖正式迁都于北京,以应天府为南京,为留都。

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清廷改应天府为江宁府。

◆承天府

明世宗朱厚熜为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杬(明宪宗第四子,封兴王,建兴王宫于安陆州;1519年朱祐杬病逝,次子朱厚熜袭爵兴王)之子。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武宗无子,内阁首辅杨廷和议立与武宗血缘关系最近的兴王朱厚熜(武宗堂弟)为帝;朱厚熜遂以藩王入继帝位,是为明世宗。

嘉靖十年(1531),明世宗升发迹之地安陆州置承天府,治钟祥县(为兴王府所在地,今湖北省钟祥市),冠称“兴都”。辖境相当今湖北省钟祥、荆门、京山、潜江、洪湖、当阳、仙桃八市县地。

兴都与南京、北京并称为明三大都会,成为湖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盛极一时。

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改承天府为安陆府。

图片皆选自网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