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重在自然的美感,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收藏价值就更高,你赞同吗?有人认为文学创作切忌雕琢,《唐诗过后是宋词》的作者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对此,你怎么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奇石重在自然的美感,不经过人工雕琢的收藏价值就更高,你赞同吗

赞同奇石自然美。奇石有多种多样,未经人工雕琢的象形奇石才是真正意义的奇石。

这两款来自丹东鸭绿江流域天然奇石原石《太空人》《蓝精灵》像吗?

有人认为文学创作切忌雕琢,《唐诗过后是宋词》的作者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对此,你怎么看

雕琢分为两种

一种是让人看到雕琢的痕迹,比如文字是砖,需要我们将之挑砖排列,然后砌成一面墙,如果砌得歪歪斜斜,线条不一,弄得如豆腐渣工程一般,岂不是毫无美感。

另一种是让人看不到雕琢之痕,同样是砖,我们排列和特别整齐,哪怕是间隙之处接衔接也是浑然天成,事物又抹上水泥,让这面墙看上去光洁如一,视觉养眼。

所以在小可看来,无论是切忌雕琢,还是玉不琢不成器,根本没有冲突。因为重要的不是雕琢,而是雕琢之后是什么样子!

小可认为,现在许多诗词创作者都歪曲了“切忌雕琢”的含义,随随便便一些,反正自己读着流畅自然就可以了,岂不知,这个毫无雕琢的诗词恰恰是对诗词最大的不尊重。

真正的雕琢含义是,冥思苦想,让每一个字都恰到好处,从而让整个诗词看起来宛如天成,毫无雕琢之感。

也就是说,雕琢的真正含义是在创作中,在经过雕琢之后,要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没有雕琢。

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贾岛为什么要“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卢延让为什么要“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杜甫为什么要“陶冶性灵在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如果,雕琢是不对的,那么杜甫为什么要“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如果说古人为诗,所有的诗都是妙手偶得,一气呵成,那是天方夜潭。所以,大多时候的诗都是改来改去,力求妥贴,自然,看起来没有斧凿之感。

所以,雕琢往往是为了不雕琢。

而不雕琢,却是却大的雕琢,而且明显不负责任。

雕琢,还说明自己在创作时用心,用力,力求尽善尽美,那么,不雕琢岂不是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是敷衍,是对付,是将就?

事实残酷地摆在了我们面前,那些毫无雕琢的诗词往往都乏善可陈,毫无新意,扔到垃圾桶里都不会觉得可惜。

当然,我们不排除很多诗人,灵光一现,才思喷涌,一挥而就,自成妙诗。但是这种几率很底的情形是需要前提的,就是长时间的积累,长时间的枯燥,长时间的雕琢。才能换来偶尔的灵光一现。

不是每个人都是李白,不是每个人都是东坡。

古代诗话中有一个记载,当时有人看到了白居易《琵琶行》的原稿,发现上面涂抹修改的痕迹非常多,多到让人吃惊。白居易为诗,最为让人称道的就是通俗清透,可就是这种通俗清透也是不厌其烦修改的结果。

写古诗最高的境界就是,老去诗篇浑漫与。可是达到这种境界的从古至今,屈指数来也不过三五人而已。

我们在这个三五人之中么?未必罢!

所以,小可认为,切忌雕琢,往往指的是雕琢不到位,所以感觉诗词全是艰涩,牵强,拼凑之感。

而玉不琢不成器,偏偏注重的就是雕琢的责任心和耐心,一个耐心都没有人普通人,如何能写出绝妙的诗词呢?

被无情的岁月雕琢后,变成了什么模样

有太多的梦没有实现,因为渴求太高心里的绝望,不再泛起丝毫涟漪。世态炎凉,人心难测,薄情的世间冷漠视线,平淡的生活死水微澜。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