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原大战之前,三万桂军能打败十万湘军?谁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原大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中原大战之前,三万桂军能打败十万湘军

这个说的应该是桂唐战争,不过桂唐战争指的是桂系控制下的国民政府对湘军唐生智的战争,并非只有桂军参战。

在412反革命政变以后,桂系借唐生智之手逼蒋介石下台,暂时控制了南京方面的军政大权,之后虽然宁汉合流,但是桂系和唐生智为了争夺权力,唐生智希望由自己控制国民政府,而桂系则希望夺取湖南地盘,双方互不相让,最终酿成了桂唐战争。

桂唐战争爆发以后,李宗仁除了派出了桂系的三万大军之外,还联络了湘军程潜、滇军朱培德等部协助作战,总兵力超过了七万。此外他此时有南京政府的名义在手,所以政治上还得到了西北军、粤军等支持。而唐生智是后来才加入北伐军序列,虽然政治上拉了汪精卫当旗号,毕竟根基太浅,政治上缺乏号召力。而且他从一个师长在一年时间里扩充到三个军的部队,对于部队的掌控也不是很可靠。

而非常糟糕的程潜也是出身湘军,加上湖南老牌的政客谭延闿,两个人在湖南的影响力远比唐生智这样一介武夫要强的多。程谭二人充分利用自己的关系,私下联络了唐生智部下何键、张国威等人,所以从战局一开始就出现了一边倒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唐生智所部迅速失去斗志,在各路大军的围攻下不得不下野,所部大多被桂系收编。应该说唐生智主要是输在了政治上,不过桂系也没笑到最后,蒋介石最后还是重新上台,把桂系再次整倒。

谁能简单概括一下中原大战

谢谢邀请!

从1930年4月开始一直到这一年的10月,中国内部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军阀混战。这是一场由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等人为领导的“倒蒋”战争,其结局是蒋介石在张学良的帮助下艰难获胜。

一、 中原大战的发端

1928年“二期北伐”完成以来,关内出现了新的军阀分治局面。冯玉祥据有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四省,拥兵40万。阎锡山拥有河北、山西两省和平津两市,拥兵20多万。李宗仁则占据了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同样拥兵20多万。而作为国府主席的蒋介石则只控制了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和上海市,有军队50万,没能确立绝对的统治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以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为一方,其它各派军阀为一方,在底盘分配问题、部队编遣问题、统一海关税收等问题上,开始了明争暗斗,数次撕破脸皮。

(中原大战前冯玉祥、蒋介石、阎锡山的合影)

以此同时,国民党内部的反蒋势力,如改组派、西沙会议派等,也开始对蒋介石的统治地位发起冲击,并同阎锡山等军阀密切接触。双方一拍即合,一个反蒋大联盟开始逐渐形成了。

(始终不甘寂寞的汪精卫)

二、中原大战的结果

1930年3月,冯、阎、李旗下的50多名将领发出通电,公然要求蒋介石下野,“以党政还之国人”,并公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为副总司令,开始和南京方面分庭抗礼。5月11日,战争全面爆发,双方在陇海路、津浦路和平汉路交叉形成的地带上展开了大规模的混战。蒋军先最败后胜,张学良则于9月入关,最终在10月彻底击败了冯、阎、李的军队,蒋张联手取得了大战的胜利。

(战局示意图)

我们分析蒋介石能够取胜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蒋介石在政治上打出了“统一”的旗号,占领了道德制高点。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毕竟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合法政府,国内的知识分子和富人阶级普遍支持,且受到各大国的承认,因此在政治上具有优势。这一点在取得东北张学良的支持上也可见一斑。

第二,蒋介石能够在军事根据敌方情况,合理运用谋略。他首先集中兵力对付实力较弱而又最愿意保存实力的阎锡山,使得阎锡山仓促退却,打乱了反蒋军的阵线,之后又不惜花大价钱收买、策反冯玉祥的许多西北军部下,使得战力较强的西北军也阵脚大乱,稀里糊涂的就丢了河南大片土地。

第三,是蒋介石作用全国最富庶的江南地区,有着江浙财团和外国势力的支持,在物质上具有优势。

由此可见,大战以蒋介石的胜利作为最终的结果并不是偶然的,蒋介石确实是当时中国最具实力的政治人物。

三、中原大战的影响

这场规模空前的内战,带给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大战确立了蒋介石政权的统治基础,巩固了他对东南的统治,并把南京政府的影响力波及到了华中、西北和华北。这对接下来的国内建设和之后的抗战御辱是有积极意义的。

其次,是战争的巨大破坏造成了国力的损失。双方动用的兵力在150万左右,“死伤达三十万之巨”。巨大的军费消耗都要摊派在老百姓的头上,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尤其是战区波及到的地方,更是损失巨大。

最后,是战争造成了国民党内部的分裂加大。汪精卫、邹鲁等人在北平搞得“扩大会议”,另立法统;阎锡山就任所谓“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另立元首,这些都是对国民党统治权威的极大损害。国内的不团结更容易招致外辱,东北军的大量入关使得关东军主导的九一八事变顺利完成,使国家的主权受到极大的破坏。

参考文献:

《国民政府公报》,第428-437号

《反蒋运动史》,青年军人出版社,1934年版

刘骥,《蒋冯阎关系和中原大战》,《文史资料选辑》第16辑

中原大战后,中国各军阀势力如何

【东北军】

由北洋奉系军阀易帜而来。

东北军因入关中帮助中央军,所以在战后获得华北地盘,紧随其后又收编了大量的西北军和晋绥军残部,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军事派别。

【石友三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石友三部。

张学良通电拥蒋,入关参战,石友三见状立即通电响应张学良,率部割据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次年,张将石友三部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三路军,石友三任总指挥,军部驻邢台,全军6.4万人。但石友三对此仍有不满,图谋夺取整个华北地区。1931年7月18日,石友三在张学成等人的鼓动下,接受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的任命,出兵反对张学良。出兵后,石友三旋即遭到蒋介石和张学良的南北夹击,7月31日,全军覆灭。石友三逃往山东德州,托庇于韩复榘麾下。

【韩复榘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韩复榘部。

蒋冯阎中原大战时,韩复榘任“讨逆军”第三路军总指挥,率部开赴山东, 韩复榘于9月在济南任山东省主席,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对山东的统治。

【宋哲元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残余。

1931年1月,西北军残部被张学良收编,成为东北边防军第三军,宋哲元任军长,秦德纯、刘汝明任副军长,冯治安任三十七师师长,张自忠任三十八师师长。同年6月,改番号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全军二万二千人,军部驻山西阳泉。1932年8月,在张学良的大力推荐下,宋哲元被任命为察哈尔省主席。1933年10月,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被瓦解,其残部由二十九军收编。宋哲元征得中央同意后,将二十九军扩充为四个师,六万多人,成为华北举足轻重的一支军事力量。

【孙连仲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残余。

中原大战后,孙连仲接受蒋介石改编,被委为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不久,孙率部开往山东济宁一带整编就食。第二十六路军下辖第二十五师(孙自兼师长)、高树勋的第二十七师、关树人的第一骑兵师共约4万余人。1931年初,孙连仲奉命开往江西,以江西清乡督办的头衔率领第二十六路军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12月,二十六路军总指挥部参谋长赵博生,师长董振堂,旅长季振同、黄中岳等,乘孙连仲不在防地之时,率领一万七干名官兵举行了著名的宁都起义。事后蒋拨款重建孙的部队,并恢复第二十六路军称号,但编制缩小。这段时间,蒋介石已对孙连仲不如前时那么重视了。

【吉鸿昌派西北军】

原西北军嫡系吉鸿昌部。

中原大战后,吉鸿昌为保存实力,接受蒋介石改编,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不久被蒋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苏区。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

【庞炳勋派西北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