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绝句古诗(有人说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发布时间: 2023-07-17

本文目录

有人说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看似豪放实则婉约,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李清照的作品《夏日绝句》有人认为看似豪放,实则婉约。我颇有同感,赞成这种观点。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五绝,二十个字,连续用了三个典故。①人杰:人中豪杰。汉高祖刘邦称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中“豪杰”;②鬼雄:鬼中英雄。出自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③项羽兵败垓下,本可退回江中,重整旗鼓,以图东山再起。但他“不肯过江东”,因为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转而激战后自杀。

这首诗粗看起来,似乎笔起突兀,直抒胸臆,颇有豪放的韵味。但是,联想到该诗的写作背景,李清照的身世,以及李清照写诗赋词的一贯风格,还有李清照的家国情怀等等,认定这首诗是豪放之作未免有点牵强。

李清照的作品素以婉约、清丽著称。前期作品写悠闲生活,后期作品多写离愁别感。强于白描手法,强调音律协调。她对自己的丈夫赵明成一往情深,赵明成过世后,面对家人的强迫改嫁,她不为所动,为赵明成终身守寡。说这首诗是暗讽赵明成不太合乎情理。

我觉得这首诗是李清照又一运用白描手法的杰作。是感叹项羽有勇乏谋,过于看重面子。项羽力拨千斤,生前当然是人中豪杰,死后也应该是鬼中英雄。到今天琢磨项羽,当初乓败垓下,完全可以退守江中,重振旗鼓。这不是不可以,不是不可能,不是不想,只是硬于面子,觉得无脸见江中父老,不肯那么作。结果死要面子活受罪,丢了卿卿性命,错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如果当时肯退回江中,那么,后来的天下是姓刘还是姓项,很难说。李清照的这首诗在欣赏项羽的同时,为项羽不肯退回江中惋惜。这首诗似乎豪放,实则婉约。

不能说婉约诗人写不出豪放的诗。诗从心出,是心境的反映。如果人的性格豪放,写作背景适合,婉约诗人也能写出豪放的诗。同样,如果人的内心情感充沛,不管是悲是喜,豪放诗人也能写出婉约诗。苏轼就是婉约与豪放兼备的诗人。这与苏轼豪放的性格与细腻多情的双重性有关。

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讽刺丈夫赵明诚作为守城主官不战而逃吗

不仅如此!作者借古讽今,抒发悲愤,讽刺了整个南宋统治集团;他们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祖国的大好河山,偏安一隅,苟延残喘;作者利用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正气凛然地鞭挞了当权派罔顾廉耻的丑恶嘴脸与卑鄙低劣的行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诗的头两句横空出世,势如千钧,不容分辩地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豪杰壮举展示了出来,让读者肃然起敬;这是一种气魄的承载,弘扬了无所畏惧的人生姿态,境界弥高,令人信服,钦佩和敬仰。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壮怀激烈的项羽兵败后因“无颜见江东父老”,最终放弃了渡江回乡,重振旗鼓,卷土重来的机会而挥剑自杀,表现出了惊心动魄的英雄气概;在南宋正缺乏这种“不肯过江东”的精神。

这首诗尽管不长,却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人生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为国家流血牺牲,纵使死也要为国捐躯;爱国激情跃然纸上;读来酣畅淋漓,令人回肠荡气,心潮澎湃,激情满腔!

《夏日绝句》是从什么角度来评价项羽的如何评价这首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作者做这首诗的背景。在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金兵南侵,俘虏了当时的宋微宗与宋钦宗,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难”北宋从此结束。

后由赵构在南京登基,改称“南宋”可是就在赵构登基后不久,金兵又再次来袭。胆小怕事的赵构不敢应战,带着一群大臣往南逃,在仓皇出逃的大臣们中就有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李清照跟随丈夫逃自乌江之时,李清照顿时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夏日绝句》

生当为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本人英勇无比,一生征战七十余次,甚至消灭了强大的秦国。所以李清照的前面一句“生当为人杰”形容项羽生前的英雄气,视他为人中俊杰。同时李清照也象征的贬损了赵构,面对敌人来袭,只顾自己仓皇出逃。而不顾百姓死活,这并非君王所为。

我们也可以看出李清照虽为一介女流,但骨子里那种爱国,报国之心的伟大,有巾帼不让须眉之势,也表现出了她内心的刚烈。然而自己却生成了女儿身。

根据《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楚歌”记载;

项羽的军队驻军在垓下,土兵越来越少,粮食也吃没了,刘邦的汉军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包围了好几层,夜晚,听到四周都在唱着楚地的歌谣,项羽大惊失色地说:“汉军把楚地都占领了吗?不然是什么原因,让楚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羽军帐中作诗一首: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一生刚愎自用,狂妄自大,最终导致其在楚汉之战兵败。给这样一位英雄也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逃至乌江之时,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与乌江,李清照认为项羽能够自刎出于他的英雄气概,所以用了“死亦为鬼雄”来形容他。

李清照觉得做为英雄就理当如此,人的一生不能缺乏英雄气魄,畏首畏尾是干不成大事的,苟且偷生岂是英雄所为。在当时那样的背景下,李清照是感慨万千,眼睁睁看着赵构为了逃命,弃国家与不顾,弃老百姓于不顾。联想到项羽自刎时的复杂心情,其实项羽在当时完全是可以上船过江逃跑的,心里不由得感慨项羽的悲壮。

诗的后两句自然也就明白了其中意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们到到现在还在怀念着项羽,留念着那留在人们心中气吞山河的悲壮气势。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南迁,而改变了一生,丈夫赵明诚在南洲上任途中病故,她的诗也由婉约派变成了气势磅礴。一代奇女子,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感慨。

如何看待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这二首诗描写项羽的不同观点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垓下之战,刘邦、韩信、彭越、英布等率六十万大军,对阵项羽十万军队。几经厮杀,楚军陷入重围。项羽把盏悲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令可奈何,虞兮虞令奈若何!

虞姬在旁听诗,得知项王之意,亦吟诗道:汉兵已掠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吟罢,虞姬拔剑自刎。

项羽率800骑突围而去。来到乌江只剩26人,后有追兵。最后,项羽拒绝了乌江亭长的建议,而自刎。

杜牧于会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有感而发,写了一首咏史诗:

《题乌江亭》

胜败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