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写的诗集(如何欣赏和解读顾城的诗
发布时间: 2023-07-06

如何欣赏和解读顾城的诗

顾城被冠于朦胧派诗人的称号。但是他的很多诗语言干净,意象一点也不晦涩。读他的诗,我们似乎感觉顾城就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用孩子的童真的眼光观察这个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感知这个世界。

“现在,我们去一个梦中避雨,伞是低的,也是红的,你的微笑格外鲜艳。”每一个字都那么简单,画面又是那么温馨,感情清纯美好。

顾城也写迷茫,也写无所适从的彷徨。可是让人感觉不到多么深重的悲凉。他就像个迷路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门。

“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手中有钥匙,却没有门可以去打开。小小的钥匙怎么能敲开厚厚的墙壁?那种无所归依的迷惘,那种个人力量的渺小,都在短短的几句诗里了。

顾城也写探索,写寻觅,写一种坚持和前进。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是顾城最有名的一句诗。诗人渴望这个世界的美好,是因为心中热爱这个世界。他希望世界到处都是鲜花,他希望世界永远光明。

顾城17岁就开始写诗,他的诗歌影响了一代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顾城隐居新西兰,九十年代初自杀于新西兰。

“也许在我心里,也有一个冬天。”顾城心里的冬天,没有人能走进去。诗人都是孤独的,那种孤独是无人理解的哀伤。他爱这个世界,却“不知道怎样爱你”,只能去另一个世界开始自己的爱。

诗人远去了,顾城、北岛、舒婷的时代成了文学史中朦胧诗的时代。可是在顾城的诗中,我们依然可以感觉到他像一个孩子一直在寻觅在彷徨的无助和寂寞。

顾城和海子你更喜欢谁的诗

我也比较喜欢顾城的诗,觉得他是个真正的诗人,只是他还是个任性的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他的所有感觉和心脏好像都是和天地自然相连的,所以他熟知天地自然的脉搏,一双孩子一样清澈的眼中映射着万物之美,之真,之善,之纯,所以他的诗很美,很暖,但他又真的被自己的才华、妻子顺从、世界的赞美和自己的任性宠坏了,没有学会平衡自己的心灵、欲望还有这个滚动的世界,所以他用极端的,不成熟的方式毁灭了自己和曾待他如慈母的妻子。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孩子,他才如泉涌,因为他的心没有像很多凡夫一样走向衰老和麻木;但又因为某些角度的不成熟,他没能处理好自己的情感、人生里的多种问题,一向照顾、陪伴自己,帮自己安排生活中几乎所有大小事务的妻子决定离开时,他束手无策,茫然了,崩溃了,于是在崩溃中将自己和妻子一起毁灭了。

如果有来世,不管是否有才华,希望他能让自己长大,希望他的父母亲能帮他长大。别在成为头上戴着王冠,内心却常常惶恐,让人心疼,甚至让人痛心的孩子。


怎么评价顾城的一生以及创作

顾城,中国朦胧诗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唯灵浪漫主义诗人。1956年生于诗人之家,父亲是著名诗人顾工。12岁时辍学养猪。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木工。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重访欧美并创作。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后自缢于一棵大树之下,谢烨随后不治身亡。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著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等。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从唯道德论的角度看,顾城也许不应该被写在这里,但是从一种更大意义的悲剧和诗意的层面上理解的话,他就变得很有必要。顾城文本的影响力几乎超过了所有当代诗人,这是我们无法将他绕开的理由。他的精神现象学意义虽然有更多负面的角度,但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歌中也包含了更多幽暗的和深渊式的人性复杂内容,使其单纯的表达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顾城是个感觉至上的诗人。他用灵魂去感受,用心去观察。顾城属于那种用灵魂也为灵魂浅唱低吟的诗人,是纯粹的性灵的写作。他的诗歌安静、舒缓、抑郁、沉着,又不缺少生气和活力。顾城之死,成为文学史家的一块心病。文学史并不是刑事判决书,文学史家也不是道德家,只需知人论事,探究诗人对于诗歌艺术的劳绩。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