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训练的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心理训练的基本原
发布时间: 2023-07-06

心理行为训练的心理行为训练的基本方法

1、认知心理行为训练法
认知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改变人的认知结构及其认知态度的训练方法。心理潜能的增长、释放和人的心理状态、心向紧密相连,特别是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支撑。而人的心向的调整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又以人队客观事物的认知态度为前提。军人作业环境和面临要完成的任务不同于一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工作,因此改变军人的认知结构及其态度是极为重要的。也由此决定了心理潜能认知训练方法的科学性。
2、极限心理行为训练法
极限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通过一定手段提升人的生理、心理极限的训练方法。人的心理以生理为物质基础,心理的极限状态时通过生理的极限引发出的。人的心理潜能具有有限和无限的相对性和统一性。具体到每一个个体,从现有水平看,它是有限的,但是用发展的眼光和他具备的潜在能力看,它又是无限的。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具有辩证的动态发展性。而这种动态发展性只有当个人的生理、心理极限升值最大阈值,并受到一定冲击时,功能才能得以延伸和增长。所以,极限训练法不失为开发心理潜能的最基本训练方法。同时,这也是军人战场上要面临的恶劣环境的需要所决定的。
3、暗示心理行为训练法
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顾名思义,自我暗示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自己学会对自己采取暗示的方式来调整心理和行为,以凝聚心理潜能,增强应激能力。
人的心理潜能,可以说集聚在两个层面里,一是意识,二是潜意识。明示可以直接调动意识层次中的能量。暗示不仅能调动意识层次的能量,还可以调动潜意识层次中的能量。人的潜意识能量在某种情况下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所以自我暗示法在开发军人心理潜能的行为训练中还是特别需要的。
4、情境心理行为训练法
情境心理行为训练法是指创设能引起人的某种主观体验的环境和情况,借以提高行为能力的训练方法。从根本上说,心理训练是由客观环境的刺激引起的,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要提高人的某一方面的应对能力,就必须创设足以能引起需要这方面能力的主观体验的相应情境,尤其是紧张和恐惧的情境。应该说,这是开发军人潜能、进行心理行为训练的有效途径。所以,情境训练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

心理训练来源于体育界,本身贯彻体育模式,所以体育训练的基本原则也被移植到心理训练中。包括:
1、主动性原则:训练有没有效果关键在于训练者自己主动,自己不动起来就没有任何效果,教练员不可能代他训练并取得效果。
这是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一个明显不同,后者宣称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咨询大师们的某种神奇疗法。当然,这是咨询师对公众宣传时采用的口吻。真到了咨询室里面,他们也会反复对你说——你得自己改变自己才行。
2、超负荷原则。训练中的心理负荷只有超越一个人平时承受的负荷才有价值。比如拓展训练中有个“高空断桥”项目。你不是恐惧吗?那就让你好好地恐惧一把。因为走高空断桥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才有效果。可能只有高层建筑外层清洗工对恐惧的心理负荷才超过它。
3、循序渐进原则。心理训练要符合个体自身认识发展的规律,不过,心理训练在极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冲击训练,一下子把当事人的心理负荷顶到极限。但大部分心理训练都要保持循序渐进原则。
4、持续性原则。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都是用进废退,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才能保持高水准。在这点上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也有明显不同。后者宣称其“疗法”的效果可以永远保持下去。进这个门时你带着一堆问题,出这个门你就是一个“新人”了。心理训练不承诺会有这个效果,它只是提供训练方法,当事人必须长期训练才能提高并保持心理机能的水平。
5、针对性原则。每项训练要增强哪方面的机能必须有针对性。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的一大不同,就是结合生理学知识,搞清了各种训练的针对性,去掉许多危险或者低效的训练手段。健身房里的联合器械就是分别针对你一块块肌肉来设计的。
心理训练在这方面更更困难一些。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各项心理机能都是统一发挥作用的,怎么样把它们抽取出来,用某种训练单独加以强化,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准确的答案。但这是心理训练努力的方向。
6、个性化原则。每个人的生理情况都不一样,不存在完全统一的训练手段。教练员必须针对不同选手的情况制定个别训练手段。
如果说这一点在体育训练中还不太明显的话,由于心理状态的个性特点更明显,它在心理训练中必须要更严格地贯彻。心理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再编制出特定的训练程序。
7、全面性原则。必须对全部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进行训练,不得偏废。
当然,由于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或者日常工作不同,肯定会有某些生理机能或者心理机能会被突出训练。但在这个时候不能对其它机能有所偏废。
目前社会上已经存在着不少心理训练班。由于训练时间过短,只能针对某一心理机能进行训练。有的是“注意力训练”,有的是“自信心训练”,有的是针对儿童的“感觉统合训练”,不一而足。在心理训练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上,由于社会还不认可,条件简陋,从单项训练入手无可厚非。但不发展到全面训练,单项训练的成果就不容易保持,因为心理机能在现实生活中是互相配合发挥作用的。比如不进行情绪训练,注意力训练的效果就不容易保持。不接受行为训练,外显行为笨手笨脚,长期低效率,自信心又从哪里来?
以上都是体育训练和心理训练共同的原则。下面是心理训练特有的原则:
1、特殊情境原则,一定的心理素质只能在一定的情境下体现出来。训练情境与真实情境越接近越好。
这是心理训练与体育训练明显不同的地方。在健身房里练出的力量,在比赛场合下基本能发挥出来。但在教室里训练出的“自信心”,在实践场合可能无影无踪。
人的心理活动与情境高度契合。在汶川大地震中,“范跑跑”抛下学生自己逃生。在这个特殊情境下,他显示出了“胆怯”的心理状态。但是那些指责他的人,是否就不胆怯呢?未必,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类似情境的试训,仅仅是在观念上反对这种行为。而那些支持他的人,如果到了同样情境下,也许会为掩护家人献出生命,因为在那一瞬间,他才知道自己最爱什么。
这一原则也是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不同之处。心理咨询不讲究情境的区别,一般就是呆在咨询室这个小屋子里进行。所有心理咨询方法——“话疗”、“沙盘”、“心理剧”、“认知疗法”——其实都围绕这个特殊情境为背景设计的,以“足不出户”为特点。但在这个特殊情境里形成的心理状态,回到大千世界里往往难以保持。所以当事人往往在咨询时会觉得有效果,时过境迁就恢复原状。
2、体验原则,即主要通过实际体验来进行训练。心理训练不是讲道理,而是让训练者去直接体验。这是心理训练和道德教育,以及和心理咨询的区别之一。今天的道德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理性的言语教育为主。心理咨询的基本内容也仍然是“话疗”:一对一进行谈话,只不过谈话方式和内容不断演进。
但心理训练的基本活动是体验,而不是言语。它的原理是,人的非理性心理活动独立于言语活动,光从言语上下功夫,最终事倍功半。只有实际体验才能直接刺激感知觉、形成表象、激发情绪和产生行为。
目前一些心理咨询师通过自己的摸索,已经走到了体验原则的边缘。他们在“小屋子”里设计了大量活动,让当事人获得体验,并且形成了“多体验、少说教”的原则。不过由于还挂着心理咨询的招牌,这些“体验疗法”在心理咨询界内部也经常受到指责,被视为异类。

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有哪些

近几十年,正念(mindfulness)训练在国外逐渐兴起。这种来源于东方佛教思想、结合了西方心理疗法的新的运动心理训练方法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在应用上也得到了有效验证。

美国著名职业篮球教练杰克逊,绰号“禅师”,曾11次带领球队获得NBA总冠军,被认为是NBA历史上最伟大的教练之一。他对东方哲学特别是禅宗兴趣浓厚,不仅个人进行正念禅修,还让他的运动员和教练组成员也进行冥想练习。他认为,冥想训练是他取得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统心理技能训练不同,正念训练主张:当面临逆境时,接受逆境的存在,并与之共存,不去对其加以判断,而是高度关注当前的任务。这种具有东方思想背景的心理训练思路或许可更好地为中国的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与训练服务。

正念的定义

正念指的是当下能够清楚地觉知目标,而不纯粹只是回忆过去。目前,普遍公认的是卡巴特-津恩(Kabat-Zinn)给出的定义:“正念是以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觉察,即有意识地觉察(On Purpose)、活在当下(In the Present Moment)及不做判断(Nonjudgementally)” 。正念定义中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概念:将注意力维持在当下, 意识到当下正在发生什么并采取一种接纳但不做评判的态度。

正念训练的来源及发展过程

正念源于东方的佛教,一般是通过各种正式的冥想练习(即正念禅修)来完成。大约30年前,卡巴特-津恩创立了正念减压疗法(MBSR),并首次将正念训练正式应用到体育领域。他们为大学生运动员和奥运会赛艇运动员提供了正念冥想训练。其中,大学生运动员的表现超出了教练员的预期,在奥运会获得奖牌的运动员则指出正念冥想帮他们实现了最大的潜能。

随后,西格尔(Segal)等研究人员将正念减压疗法改进后引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