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长大以后怎么样了(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经历了什么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经历了什么

匡衡是我国西汉时期的一位文学家,在诗经方面很有造诣。早年家境贫寒,刻苦读书。凿壁偷光就是用来描述早年匡衡在家刻苦学习的艰难程度。后来由于匡衡学识渊博,受到当时皇帝汉元帝的重用赏识,一路升迁,最后曾官至丞相之职。可谓位高权重,显赫一时。

青少年时期的匡衡身处社会底层,出身贫苦农民,读书对他来说都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是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匡衡仍没有放弃学业。凿壁偷光就是描述当时贫困的匡衡借助邻居的灯光来读书的场景。通过给富人帮工的机会,获得免费读书。这些都是匡衡早期的困苦生活写照。正是由于匡衡对学业的矢志不移,对理想的不放弃,最终匡衡取得了学业上的非凡成就。走上了仕途之路。

由于匡衡在诗经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很多儒家学派的推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汉元帝尤其欣赏匡衡在诗经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多次邀请匡衡到宫中讲学,并与之探讨诗经的精髓。就这样匡衡凭借汉元帝的赏识,仕途之路逐渐变得风生水起。早期为官的匡衡用自己所学知识,推崇经学,以礼治国,帮助汉元帝治理国家。多次为汉元帝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建设做出了卓越的功效。

后来的匡衡官儿是越来越大,直至后来的当朝丞相。随着匡衡官居险位,手中权利越来越大,原来的励精图治,博学多才,逐渐被利欲熏心所代替。后期的匡衡利用手中权利收受贿赂,攀附朝中权贵,排除异己,做了很多坏事。最后东窗事发,遭到同事指认罪行。被皇帝贬为庶民回家务农。不久羞愤而死。

我们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词语来描述匡衡的一生,我想最为贴切不过。

曾经凿壁借光的那个人后来怎么样了

匡衡勤奋读书,后来官至宰相。又被汉帝封为乐安侯。本来已经恩宠至极,位极人臣。应该知足珍惜。怎奈他在利益面前,利令智昏,失去自我。在丈量皇上赐给食邑封地时,多丈量了三万多亩,还对下属的制止提醒置之不理,最终被削职为民,一生苦读换来的名利烟消云散。

幼时凿壁偷光,勤奋苦学的匡衡为何长大后反而成了一名贪官

匡衡,字稚圭,东海郡承县(现在的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人。是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家学者,也是汉元帝的重臣,位及丞相。

提及匡衡的名字,人们对他的认识大多是来自于成语故事“凿壁偷光”。西汉刘歆的《西京杂记》中记载:“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其大意就是说,匡衡年轻时十分好学,却常常因家中贫寒买不起灯油而犯愁,到了晚上,邻居有灯火但不好去借用,于是他就在墙上钻了个洞,用这个洞来“偷光“读书。这个励志故事不知鼓舞了多少代国人。

据记载,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山东省邹城市钢山街道杨下村,匡衡幼年时曾迁居于此,作为“偷光”的主角的他出身寒门,自幼家贫,但又热爱读书。据说,当时有个富豪家里藏书很多,匡衡就去他家打工,分文不取,只是希望能阅其家中藏书,富翁被期所感动,就把书借给他读,于是匡衡就白天打工,夜晚回到家中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终凭一己之力,逐渐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还曾经给皇帝讲《诗经》,成为一名学术超男,太子刘奭都拜他为师。黄龙元年(前49年)十二月,汉宣帝驾崩,刘奭继位,也就是汉元帝,匡衡被任命为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公元前48年,他又很快被提拔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后,匡衡又代为丞相,位极人臣,还被封为安乐侯,食邑六百户,封地是3100顷,荣华富贵已达顶峰,成为学而优则仕的典范。

不过,匡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公元前30年,这位当时的励志标兵却因为贪占封邑土地四百顷被汉成帝废为了庶人,此事一传开,朝野皆惊。

其实,匡衡的问题从元帝晚期就逐渐显露出苗头,只不过当时他因有皇帝的宠幸,没人敢触犯他。据记载,匡衡在与朝廷大臣讨论政务时,总是引《诗经》为据,迎合帝王独尊儒术的思想,怂恿元帝加重赋役,剥削人民。在朝廷内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树立学术权威,弹劾其他官员。在汉成帝即位后,他还上疏弹劾石显,帮助汉廷铲除奸佞,为汉尽忠。

但最后,飞扬跋扈的匡衡与同僚间渐有离隙,期间,司隶校尉王尊就曾以奸佞之罪弹劾他,可惜被成帝压了下去。后来,匡衡以“矫诏”之罪弹劾名将陈汤,将其斗倒。种种之举,日子久了,使得匡衡也被人抓住把柄弹劾了-“偷地”。

据记载,按照汉制规定,凡是封侯者,都要赐于一定数量的土地做为采邑,匡衡当时封地是3100顷,也就是31万亩,所获取租税都为其享用。然而,由于工作人员丈量错误,多给他量出了4万多亩封地。在得知这一意外收获之后,一向大谈圣贤教诲的他,而对下属赵殷的汇报和上报建议,却在大是大非面前昏了头,利用“郡图”之误来私自扩大封地,不愿意退出这块到嘴的肥肉,地方官也不敢得罪他,让他这块本不属于他的土地得以非法侵占。

匡衡的这一行为被司隶校尉骏等们弹劾“ 专地盗土”,也就是指私自扩大封地的意思,这在当时可是大罪,按照当时律例应是死罪。汉成帝念其往日有功,又因其年事已高,就没顶格处置,只是撤销一切爵位和封地后,把匡衡贬为庶人,让他返回故里,后病死于家乡。

可以说是,纵观匡衡一生是偷光垂青史,盗地惹败名。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了什么,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为啥

老穆小时候最喜欢的三个小孩就是“凿壁借光的匡衡”、“勇于砸缸的司马光”和“闻鸡起舞的祖逖”。

他们的励志故事,让老穆在那个贫寒年代,充满了动力,不畏严寒,不怕酷暑,一直保有一颗奋发进取的心。

在老穆眼中,幼时的匡衡和幼时的司马光都是一个“敢做敢为、头脑灵活”的孩子。倘若他俩都是死脑筋,又怎么会有“凿壁”和“砸缸”的举动呢?

老穆认为,这就是“破坏美”,甚至还有“暴力美学”的影子。

老穆曾经做过一个大胆的猜想,倘若将司马光和匡衡互换一下身份,那么,司马光会不会“凿壁借光”呢?匡衡会不会“勇于砸缸”呢?

老穆想了很久,认为会的!

你们觉得会吗?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咱们今天重点来说“匡衡”。

“凿壁偷光”的匡衡,长大后干了什么,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为啥?

老穆认为,不是语文老师不敢告诉你,而是没必要告诉你!学生只要记住他“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奋发精神就可以了。

语文,就是语文,不是历史课!倘若语文课上对学生过多地去拓展延伸,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毕竟都是小学生嘛!

倘若是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的话,倒是可以拓展延伸一下。

匡衡,他的历史地位其实很高,但人们往往只记住了“凿壁借光”的故事,为什么呢?

【1】古代当大官的贫家子弟多如牛毛,因而没有什么好说的;

【2】古代当官中敢于“凿壁借光”的,我想就匡衡一人。

综上所述,人们只记住了他的“凿壁借光”而忽略他官至丞相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官至丞相的匡衡,最后为何会落败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汉元帝封匡衡为乐安侯,其侯国食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这是非常高的荣誉。然而,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

到了汉成帝时,司隶校尉骏等告其“专地盗土“(指扩大国界),被免为庶人。

被贬为庶人的匡衡,不消几年光景,就病死于家乡了,就此,一代经学大师、汉朝名臣永远离开了······

【结束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匡衡虽然犯错被贬为庶人,但“瑕不掩瑜”,人们对他的功绩及励志故事还是十分尊崇的。你们觉得呢?

长大后的匡衡怎么样了

匡衡后来拜一位博士为师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