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现在的人们说的“言行一致”,是否是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通俗理
发布时间: 2023-07-17

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

谢谢邀请!

知行合一是先知还是先行,你怎么理解。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明确“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在龙场顿悟后,有了自己的心学立言“求理于吾心”。针对当时社会上言行不一的现实以及朱子先知后行的弊端提出来的心学核心观点。

由此,本人理解:知行合一并不是所说的先知还是先行概念。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把知和行隔开了,就不是知行的本来面目。而是人对事物认知上的意识与行为整体表现(理解这点最重要)。

在教育领域教学,分开来教导如何认知,如何实践,这并不是知行合一。正确的解释就是一一没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首先,为了能够深刻理解这一正解,只有多举例说明:

01

如:小伙子去相亲,一见面就是属于知,同时反应喜欢上了属于行,这就是一看到女方就自然喜欢上了,而不是看到对方后才产生去喜欢她。

02

又如:我们常说的孝顺了父母,一定是已经做到了孝顺,并做孝顺到了位,才是知道了孝顺。并不是说些孝顺话,尊敬的话,就说知道了孝顺,其实这就是不知道孝顺。

03

再如:知道身上有痛处,一定是自己已经痛了,才知道痛。再说:知道冷,一定是自己少穿衣服受寒了。知道饥饶,一定是自己没有吃饭受饥饿。这就是知和行不能分开的。

其次,综上来论。

综上所述,以上这些例子就是知行的本来面目,二者是不能被私欲隔离开的,否则就是还没有存在真正的知。

如果把知和行看成两回事,那就是知行不合一了。应该要把知和行,认识和实践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那就是合乎知行合一的意思了。

为此,知行合一是一个认知上的抽象的意识形态表现,是一种高度的唯心论学说。

最后,结论。

总而言之,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是,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

知行合一学说谈到的知,就已经包含了有行,要是说行,也就已经包含有知。

这就是正确解释的知行合一,这也完全符合王阳明的唯心论的思想意识。千真万确!

现在的人们说的“言行一致”,是否是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通俗理解

胡扯八道的理解,也就靠着如此理解,出现了儒家愚民,儒家是糟粕,打倒孔子等等言论。

知行合一,类似佛家的色空不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什么是知?

王阳明心学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最后两句,说到了知,是良知,是知善知恶是的知。

什么是行?

为善去恶是格物,就是要止于至善,行为圆满,这个最早曾子的《大学》就有止于至善的原话,而且有具体路径之三纲八目。

后来者,一提儒家。很多人就会开骂反对,以此表达自己博学,实际无知无畏还愚蠢。如果你问他们什么是儒家?基本是道听途说的,人云亦云的错误认知,他们具体怎么抨击儒家的,大家也都经常听说,就不一一赘述。

我们作为活在当下的中华民族一分子,一定要继承儒家绝学,力争促使自己的智慧打开,提高个人修为层次。

智慧打开,明心见性,悟道后,在个人的官场,职场,商场都有大利益,哪怕你做个瓦工,扫大街的普通阶层,都可以好好学习儒家,效法王阳明开悟,悟道,得到孔孟儒家绝学,用来布局自己的人生事业。当官的开悟,内心契合于天道,有助于自己的提升,从从村长干到省长,清洁工开悟后,也可以出来弘法,像王阳明一样讲学,讲心学开悟之道。可以从一个清洁工到一个民间国学大师转变,出书,开班,赚钱,安身立命,乃至成为圣人,受后世膜拜,子孙享受大福报。

总之,儒家绝学之圣人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开悟后,可以一通百通,诗词歌赋,琴琪书画,或者排兵布阵,官场谋略等等,有可能一下子获得。这是非常现实的利益,不开悟的人,是无法体会的。所以,孔子开悟后说:朝闻道。夕可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提醒大家,尤其抱着错误认知的年轻人,儒家绝不是愚民,迫害妇女,提倡愚忠,压迫人民等。这些都是未开悟读书人,根据孔孟四书五经,自己思考,用大脑总结的未悟文字儒家。这方面以朱熹为第一,为最优秀代表,以致祸害后来者无穷,认为朱熹说的就是绝学圣人儒,实际是文字儒。

如果有些人认为儒家不好,应该远离此类文字儒。直接学习王阳明心学。孔孟时代太远,估计后来者都不懂四书五经,那就以心学为本吧。

针对敢于自我破除妄念的有缘者,如果继续反对儒家,那请把你认为的儒家,找张纸和笔写出来,拍照发图,老夫一一抨击,摧残你可怜的错误知见,直至扫除未悟者心中一切错误认知,建立对圣人绝学正确价值观。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大家都知道,但到底该怎么做可否举例说明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他说,世间有两种人,要么不解思维即任意去做,要么悬空思索不肯躬行。

而他,砥砺自己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

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他少年时期喜欢习武,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

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

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后来一度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

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

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意,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

最典型的道理是“格物致知”,于是他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一场病来。

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没了。

他还曾是一名佛系青年。

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系、道系都不靠谱。

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此后,王阳明的“心即理”不断延展,渐渐产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是他心学的第二大层次。“心即理”,可以说是心学的基石,“知行合一”则是心学重要的发展。

知,指的是良知、真心,那如何获得呢?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 大学》他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说做圣人的道理我自己心里本来就具足的,之前是因为我在外面的事物中去找这个“理”,所以这是完全不对的啊。这个故事被称为“龙场悟道”。

他说的这句话,简直就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翻版,慧能大师说的是“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圣人所悟的都是一回事,都是那个真心本性,就是那个“知”。

此后,王阳明将朱熹的理论整个推翻,指出:“天理即是人欲”,完全把朱熹理学思想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彻底扭转。这又和佛教的“烦恼即菩提”的道理不谋而合。

他认为“理”不是在万物之中,而是在人的真心之中,所以他的格物说就是:“心者身之主,意者心之发,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

白话来说,就是这个真心是身体的主,意识是由心产生的,知就是意识的本体,物是指意的作用。

所以,格物指的就是去除自己的念头,致知就是恢复本来具足的真心,真心就是良知,这就是心学的核心观点:致良知。

什么是知行合一的行,如何行:

行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都按照良知的状态自然而行。

王阳明指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其实,当能够证得真心、良知时,一切本有的智慧生起,自然就可以知道如何行了。因为这时的行是自然而行,顺应一切因缘而行,随缘自在,自在随缘。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么在佛教中来说,致知可以说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修行解脱的第一步,见性就是悟道了,但是自身的习气并没有完全消除,所以还需要在生活之中去练习。

《大学》中说:“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就是致知后,就可以达到意诚,意诚了心就可以正,心正后身可以修,身修了家就齐,家齐后国就可以治,国治了则天下平。获得良知后,修身,才是根本!无论是天子还是老百姓,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