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说说您对山西运城的印象?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能否说说您对山西运城的印象

运城有山有水,地势还算平坦,气候也不错。但运城作为一个地级市,这么多年实际上在盲目发展,没有高新技术企业支撑。一直在建学校、商场、物流和一些休闲类的设施,这样做的后果迫使一些县乡村的学生大量流向中心城市,掏空了各地学校的生源,只会是教育成本更高,家长负担更重。大量的医院建设和现在的交通便利同样迫使患者大量进入市区各大医院,掏空了乡镇医院,毫无意义的增加了乡镇居民负担。已经建好的乡镇学校和医院设施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造成浪费。同样,市区盲目,毫无意义的扩大也浪费了大量耕地,使失地农民不断增加。物流市场的盲目扩大使批发零售商受到很大损失。甚至一些设施成为烂尾工程。

虽然有些人把大运集团看做运城的骄傲,但在重型汽车如此竞争的现实,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很难支撑下去!甚至可能使银行增加无法收回的债务。因此运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两个规模较大的高薪技术企业支撑,否则像现在这样发展下去必然有一天会走上死胡同。这个必须有一个长远规划,不能一朝天子一朝臣,负則前功尽弃。上边有人提出了关于闻喜的环境问题,的确很严重,主要问题不在空气污染,而是地下水资源污染的问题,大量的镁冶炼渣已经开始进入地下水源,如果不采取措施,再过几十年,闻喜可能真的没有干净水饮用了,这不是危言耸听。

毛遂自荐之后为何自杀了

毛遂自杀?看到这个标题着实吓了一跳。可以肯定,史书中根本没有题干所说的“桥段”,一定又是文学作品惹的祸。毛遂在历史上不是大人物,没有单独的传记,《毛遂自荐》的故事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在完成联楚抗秦的合纵任务后,毛遂也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创造了两个成语的毛遂

毛遂虽然不是大人物,但他的故事竟然创造了两个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这个故事的背景,发生在秦赵长平之战后,秦军再次兵围邯郸,准备一口气灭掉赵国。

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万降卒,赵国危在旦夕。为了抵抗强秦,赵孝成王接受了虞卿的建议,联合魏、齐、楚等国合纵抗秦。承担联楚的重任,就落在平原君赵胜的头上。

赵胜计划带二十位门客同行,可是挑来挑去,就挑了十九位。就在赵胜很失望的时候,毛遂自告奋勇,愿意前往。赵胜都不认识毛遂,以为他是新来的门客。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数千,不认识是正常的。

当毛遂自报家门,说已经入府三年时,赵胜充满了失望,一个吃了自己三年饭的人,自己都不认识,一般来说,此人就是平庸之辈!合纵大事,这样的人去了也是公费旅游。

可是毛遂不服气,他说,脱颖而出需要把锥子放进布囊,您以前也没给我这个机会啊,现在请你把我放进囊中,你就会看到我如何脱颖而出。

平原君也没有更好的选择,既然你那么有勇气,那么自信,那就试试看吧。不想,毛遂真不是一般战士,在楚国大殿上,挺身按剑,吓得楚考烈王气短三分,赶紧签字画押。一场外交,竟然靠毛遂看似唐突粗鲁的行为,干净利落地解决了。

由此诞生了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

毛遂的身份探秘

毛遂何以敢跟楚考烈王“动粗”,其实这跟毛遂的身份有关。毛遂是平原君赵胜三千食客中的一员,食客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食主形成人身依附关系,服务于食主,同时靠食主提供出人头地的机会。春秋战国的门客群体,可谓群星璀璨,比如义士豫让,助秦变法的商鞅,秦末丞相李斯等等,随便拿出一个,都是历史巨人,毛遂只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看似过着“乞讨”生活的门客群体,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人物?这就跟西周的宗法制有关。这些门客统称为“士”,“士”就是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按照宗法制规定,贵族阶层的政治遗产继承,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子孙只能逐级降格。王的儿子当诸侯,诸侯的儿子当卿,卿的儿子当士大夫,士大夫的儿子就惨了,除了嫡长子可以继承老爸的政治遗产,剩余的儿子们一无所有,成了平民。

这些贵族后代的平民就是“士”,或者称没落贵族。他们要想出人头地,只能依附权贵。为了生存的需要,“士族阶层”练就了一身本领,这就是他们寄生的法宝。

毛遂的祖上是周武王的儿子毛公,按照宗法制,到了毛遂这里,他就成了平民。跟其他的“士”一样,他需要寄生于食主。“士”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文士,如商鞅、李斯,一类是武士,如豫让、毛遂等。武士还有另外一个群体:游侠,如荆轲。据考证说,毛遂的剑术非常高超,能做到十步以内一剑封喉!

难怪楚考烈王一看到按剑而入的毛遂,立刻气短。虽然毛遂拔剑相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这个群体的威力,楚王不可能不知道。哪怕为了楚国,楚赵合纵也是必然,楚王无非是讨价还价而已,毛遂的作用就是防止节外生枝,打掉楚王要挟的幻想。

在人家的地盘上,勇于顶着不测的威胁,挺身而出,毛遂没有辱没武士的高贵血统!

伟大的毛氏家族

毛遂后人有一个最伟大的人物——毛泽东!还有中华文化史上两位巨人毛亨、毛苌叔侄。

毛遂的五世祖毛公,在随武王伐纣后,被封在巨鹿,建立毛国。后来毛国被晋国所灭,毛氏有一个分支逃往楚国。如今的江苏毛氏和湖南毛氏,都是这一支的后人,包括毛泽东。

说说大家不太熟悉的毛亨和毛苌。

中华文化最伟大的著作《诗经》,就是由毛亨和毛苌叔侄俩传承下来的。《诗经》最早由孔子修订成书,由孔子的弟子们代代相传,一直传到毛亨。

很不幸,毛亨碰上了焚书坑儒,《诗经》在毛亨逃往的过程中散失了一部分。直到西汉建立后,书禁重开,毛亨和侄子毛苌重新整理《诗经》,并授徒传承。所以,我们我们把《诗经》的这一支学派,称作《毛诗》学派。

当然,除了《毛诗》外,还有《韩诗》、《鲁诗》等,都是焚书坑儒的产物。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就是指《毛诗》。

作为毛氏家族的始祖,毛遂如果看到毛氏后人,如此群星璀璨,当在泉下含笑!

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巧合

这里就要说到开国少将胡炳云从国民党29军一个普通士兵成为解放军29军首任军长的故事了。

胡炳云绰号胡老大,是华东野战军一名悍将,曾任华野第11纵队副司令员、司令员,第11纵队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第29军后,胡炳云出任29军首任军长。

鲜为人知的是,胡炳云曾在国民革命军第29军当过一个普通士兵。

这也算是一个罕见的历史巧合了。

开国少将胡炳云

01、两入川军

胡炳云,原名胡能清,1911年4月5日出生在四川省南充县李渡镇邓家楼村一个贫困家庭。

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平蜀未平,四川巴蜀大地自古以来就是军阀割据的温床,进入近代后,四川军阀混战更甚。

整个巴蜀大地,大大小小的军阀数不胜数,只要有枪有马,拉起一支部队,就能割据一方,战火纷飞,四川人民,民不聊生,饱受其苦。

当时,各军阀为了扩充地盘,纷纷招兵买马。

1928年夏,17岁的胡炳云就参加川军邓锡侯部,成为国民革命军川军江防军(总司令黄隐)第7混成旅(代旅长邝继勋)的一名普通士兵。

邝继勋是一代名将,作战勇敢,智勇双全,才华横溢,而且他枪法出众,被誉为双枪名将。

旷继勋对胡炳云影响非常大,是他的良师益友。

胡炳云入伍后,开始在团部学吹号,不久分配在步兵2连当司号员。

1929年6月29日,胡炳云参加了邝继勋等人的领导的蓬溪起义。

起义后,第7混成旅脱离川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总指挥,党代表罗世文)。

邝继勋

胡炳云由此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转战南部、达县、梁山等地。

可惜,半年后第一路军在敌人重重包围下被打散。

在战斗中,胡炳云与一个姓陈的班长和一个姓王的战友突围成功。

可是,三人突围之后与部队失去了联络,他们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部队。

三人辗转半年,听说第七混成旅在重庆设立了收容站。

他们马上赶往重庆,与收容站负责人罗南辉碰面。

这时罗南辉告诉他们,起义失败后,邝继勋已经在鄂豫皖苏区担任红六军军长。

三人终于打探到了旷继勋的消息,当即准备奔赴鄂豫皖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