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前画后费心思(自学绘画3年,大部分临摹,但原创的画作总给人简单的感觉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自学绘画3年,大部分临摹,但原创的画作总给人简单的感觉怎么办

从你的提问来看,你从临摹中学到的东西不多,还未能将临摹的对象移置到自己的创作中!学习绘画从临摹开始是必须的。但无论是谁,临摹学习的结果都呈现出三种态势:

一是无法创作或者创作的很简单与临摹学习无关,不能学以致用。这阶段可以称为初级阶段。

二是创作时无论如何创作,都有临摹的影子,或者说都是生搬硬套临摹过的作品,缺少个人独特的感情及审美观。这阶段可以称为中级阶段。

三是创作时既有临习作品意识形态,又有作者个人情感及审美情趣。既吸收了临摹作品的精华,又融入时代特色及个人意趣,做到继承及创新的平衡。这阶段可以称为高级阶段。

从以上的三个结果来看,提问人无疑属于初级阶段。基本的成因有以下的几种可能:

一、选择临摹作品的关键性:

初学者在学习之前,确立学习目标,选择临摹作品。因为零基础如果选高大上的作品,以自己十年的书画教学经验来看,别说你临得好,估计读画都有困难。比如此画的构图样式,造型有何特色?运用了多少技法?墨色变化等等?

因此选择初学临摹作品不宜天上地下差距过大。学习是终生的,忌操之过急,宜循序渐进,选择自己喜欢又能达成目标的作品容易上手。

另外,选择临摹作品不是打仗,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今天学任伯年,明天学陈老莲,后天学吴昌硕,到头来非驴非马,无一可取。需要的是专,精,深,准才能事半功倍。

二、学习方法尤为重要:

学习的目的是创新,因此,在临摹前要明确学习目标,去粗取精。成熟经典的作品泡浸了作者几十年的功力,初学者不可能照单全收,需要明确学其优精之处便可,不宜贪多求快。

在学习临摹过程中先认真读画再动笔,做到意在笔先,心到手到,笔随手转,心手笔的协调,如不在状态,宁可停勿滥画,对自己严要求,勿儿戏。

临摹完毕要认真核对,那里画得好?那里意犹未尽?用笔,用墨,设色是否准确无误?未处理好的地方需要单独反复练习。如果相似度可以达到了七八成就可以意临了,通过反复意临的锤炼,距离自主创新就会越来越近了。

其次如果是学习国画,功夫在诗外,国画相关的边际知识也相当重要,即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的双轮驱动。画史,画论,书法笔法的学习,运用,诗词赋,印章等等,都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必备工具。

三、用功至勤,笔耕不缀的必要性:

术业有专攻,任何行业都是业精于勤,勤能补拙。最忌一日打渔,三日晒网,需要十年如一日你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都知道运动员日常的训练,每当大赛必须恢复状态,加量加练,以便调整到正式比赛的状态。

因此,笔耕不缀,临池不倦是书画界成功的基础条件,如果做不到,就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综合以上的几个方面意建,希望对提问者有所助益。

同时希望提问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优秀的成绩。

哪个老师帮忙看看这幅画,可以吗

这是一幅开门见山的作品,但不是山,是假山。

作为收藏书画多年经验,一看气息是太真了(太现代了),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丝毫没觉得有明代遗风。

无论书法,画风,装裱,都是现代人的杰作。

哈哈哈,俺种地瓜的人,正好在一茅房里,看到老唐正点秋香,顺把他原作拿来欣赏。没想到天上掉下一个新唐伯虎,作者真费心思。

艺术品,手工绘制,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作品,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当然不是原作,可能是水印,或电脑制作

气息是仿不了的,如现代人与六百年前的人无论言谈举止分别太明显了。收藏家对时代气息应很敏感,书法家亦然。古人的气息与今人之气怎么也难融合。

六百年前的唐伯虎,与今之唐伯虎,而今之唐伯虎,总觉抓着5G,穿着西装,吃着汉堡包的唐伯虎。

上图三幅,是仿下图的原作。

下图是本画原作。?

初学绘画,需要多久可以画的很厉害

学习国画都有一个过程,特别是针对初学的来说,刚刚开始学习国画,有很大的难度,比如,一些针对材料调墨、调色、笔法等等都不了解,要系统式的去深入学习。

学习国画都有一个过程,要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其实,学习国画主要就是靠熟练掌握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才能更扎实的学好绘画。

国画中,我们常常练习的主要就是笔法,笔法是绘画的根本,只有熟练的笔法才能够掌握各种绘画技巧,零基础入门往往先以多练线条为主,线条也是练习我们手法的一种技巧,锻炼我们在用笔的过程中,流畅的绘画。

零基础刚开始在学习国画的时候,总是期待着马上就能学好的一种心理,其实画画说难并不是太难,比如我们在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肯定比我们不专注的时候要做得更好一些,学习国画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往往越有兴趣的事情做得反而更出色。

画画不但要有兴趣,还要勤快,多练、多看、多听、熟能生巧,才会越来越好。初学者往往都会问出这么一句话:我什么时候才能绘画的更厉害?根据我个人的体验来说,画画没有满足的时候,当你熟练技法之后,熟练所有的绘画基础之后,突破了这些基础,就已经很厉害了,但是在我们创作的同时,往往你创作出一幅画面之后,反复的掂量欣赏着,在欣赏的过程中,画面中也会找到自己不满意的部分,当我们在创作第二幅作品的时候,与第一幅作为一个对比,反而觉得第二幅比第一幅更有欣赏感,这就是绘画中的一个不断创新。

其实画画都是在逐步的进步,逐步的创新,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都是在逐步吸收的,画画也是在逐步的吸收,并没有太厉害或者满意的时候,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只要开心,喜欢做的事情都是快乐的,都是最厉害的。

为什么有些画家早期画的很好,越到后来画的越差

大多数学美术的起初态度十分端正,一旦有了一些名气后,许多熟人慕名来索画,给点润笔费,到后来成了名,冠以画家的时候,画家便有些飘了,受市场经济冲击,不去潜心画画,而是走量销画,谋取一定的私利,这是根本原因。

孩子本来很喜欢画画,为什么上了绘画班就不爱画了呢

谢邀请:作为孩子,他们内心世界充满活力,对无数个事物都比较敏感和好奇。对于天上和水中,对于植物和土地;他们都喜欢去主交和认知。
一颗童心可以好奇于整个世界,他们随着年龄渐渐地增长,会对周边的事物产生亲和力,同时这些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去寻思,会去认识生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从心理学来讲,幼小孩子和学龄儿童,他们对某种事物的喜欢,并不能代表今后辉煌?因为他们的脑细胞并没有成熟,如若谈到追求和梦想;是一种不成熟行为。孩子喜欢某些事物是一件好事,着为家长来说;一定要配合与交流,从而让孩子们好好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一个人的行为艺术,是伴随着日常累积而走向成熟。一个人的成就与辉煌;不是在短暂中诞生。对于孩子而言;天才,聪明与智慧,同样是通过常年累积而达到了某种成就。孩子是未来希望,倘若急于求成终究不是正比,每个人,每个孩子;其实各有各的聪明之处,作为孩子来讲,专长不是在于多,也并不需要刻意去完成。一个人真正的成就与辉煌,是在他心理成熟以后,是在他们从学府回归社会以后。

<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