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儒家思想为什么受欢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为什么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请问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大部分人认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所说,但他本人否认过。无论如何,王阳明心学都是值得我学习,而且他的学说对今天社会影响还是很大!

毛主席受他的影响写出了《心之力》的旷世奇文,蒋介石在火车上看到他的心学,大赞后把名字改成“中正”。让日本强大起来的“明治维新”就是受到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创办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稻盛和夫,就十分推崇王阳明。

所以王阳明心学具有很大的魅力!

过去工业革命发挥了知识的作用,我们的教育侧重的是教;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在现在百年百年之未有之大变的时代,也就是在二十一这个世纪,逐渐开始注重回育方面,是需要发挥智慧的作用。知识是教我们寻找到某些东西,而智慧是让我们懂得放弃某些东西,这样才能走得远。而这一切,王阳明心学就发挥了作用。比如“致良知”,找回内心的良知,不断修炼自己内心,学会判断是非,注重人的内心感受。

那什么是王阳明心学呢?

我还是比较推崇度阴山的解说,王阳明心学有四个层次:

1、无善无恶心之体——阳明心学的世界观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世界太残酷,总感觉自己受到束缚,精神也不能自主。实际上,我们之所以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是因为我们和外物产生了对立,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外物,于是就有了好恶之情”

“而一旦你给外物贴上了是非善恶的标签,它们就有了生命,反过来干扰你。”

所以我们需要致良知,特别如今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节奏越来越快,这些感受会更强烈。

2、有善有恶意之动——阳明心学的人生观

我们人人都有良知,我们天生就能判断是非。比如看到前面有人将要踩到一处积水,良知告诉你你要提醒那个人。就连小偷看到小孩将要掉进井口都会去提醒,我们天生就有良知判断是非,只是后面被“灰尘遮住了”,被欲望遮住了。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就是因为欲望太多,如今在金钱至上的年代更是如此。其实哪有那么多焦虑,烦恼,我们只需按照良知做事就行了,这个需要我们去修炼。

3、知善知恶是良知——阳明心学的价值观

王阳明说,良知就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知是非善恶的一个东西,王阳明几次度过人生的困境,几次打战都顺利,就是遵循良知去做事。

4、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格物”就是“事上练”!

王阳明之所以那么多人崇拜,就是他不仅创立学说,还利用自己的学说做了很多业绩。比如南赣剿匪成功、平定宁王、平定广西戡乱,从来没有失败过,简直是战神。

放在现在,就像成功学,就像很多人崇拜马云等成功人士一样那么吸引人。而这关键就在于王阳明不仅有很高的理论,而且能实践。

我们很多人觉得看书、在教室上课是学习,王阳明强调“事上练”,一定要在实践中修炼自己。很多人学习了很多理论,一行动起来就乱了套。平时静坐,一个人时道德很好,体会到很深的人生哲理,一到社会就不知所策。要放到具体事情上学,做事也是知,求知也是行,需要知行合一!

毛主席说:看书是学习,实践也是学习。马云说:可以少看书,但可以多看人。在社会接触各种人各种事当作学习。很多人就是想不通这点,现在很多学生背书、看书才觉得是学习,孩子玩就是玩。其实如果从小教育孩子玩或各种工作也是学习,那感觉就不一样了。

这四句话,是根据心学的拥趸、思想家耿定向说,王阳明晚年向弟子提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实际上就是“致良知”的步骤。

儒家思想为什么受欢迎

目前中国的广大民众视之如垃圾,嗤之以鼻!因为它是封建腐朽落后一些观念,造就了一代代捍卫封建反动统治的伪君子,被用作愚弄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绳索。东亚的日本、韩国曾深受它的影响,但这两国为了建设自己的先进国家,早把儒教抛进了废物堆!

呜呼,一些老糊涂的国人竞然拉历史倒车而又在宣扬腐臭的儒教,不知中国何时步入真正的现代文明社会啊!

为什么关于《大秦赋》的争论愈演愈烈、越跑越偏

为什么关于《大秦赋》的争论愈演愈烈、越跑越偏?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因为观众对秦始皇嬴政以及秦国的统一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都多少有些了解,可所知却不多,或者说是不太了解具体情况。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专家、学者和历史爱好者。

那么,在所知不多的情况下,观众就希望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史实。

可偏偏《大秦赋》在剧本的创作上存在过多的“艺术加工”,多少有些偏离了历史真相,没有真正的去还原历史。

所以因此引发了大量的话题和争论。从演员、演技到剧本、剧情,再到嬴政和秦国。

最终,话题来到了统一和暴政上。只是,以经过艺术加工的电视剧来点评历史人物和事件,不以正史为依据,这样做是存在偏见的。

事实上很多人都忽略了秦朝结束了从商朝开始,到周朝以来实行的的诸侯分封制度,忽略了秦朝统一六国后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史实和功绩。

他们既不去想秦朝的统一于华夏、于民族有何等重要的正向意义,也不去想秦始皇嬴政又是何等的雄才伟略,目光长远。

他们只把目光放在了嬴政的“暴政”上,将秦始皇定义为“暴君”。

他们认为秦始皇的所作所为中,有杀豪杰、毁名城、强迁富户到咸阳等事迹,于天下不仅施行严苛的《秦律》,还极为频繁的征发徭役、兵役。

更有焚书坑儒等事件,其桩桩件件都非是仁政,乃是暴君所为的“暴政”,损害了当时百姓的利益。

可问题是,说秦始皇是“暴君”,所施行的是“暴政”的人,很少有人会去翻看史书,去查找历史的真相。

其依据来源,是所谓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说法,认为自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局面,并不一定非得是嬴政来结束。可以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任意一国,因为大势所趋嘛!

还有以《过秦论》、《阿房宫赋》等古人所著的政论文、辞赋,来阐述秦国为何二世而亡。认为秦国自统一天下后,既“仁义不施”,又不爱六国之民。最后: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这种行为,难道不是人云亦云吗?持这些观点的人,有去设身处地的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吗?

并没有。

所以,当《大秦赋》不能真正的去还原历史真相、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不会使观众明白,“统一”二字,于国家、民族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这也正是人们对于《大秦赋》的争论愈演愈烈,越跑越偏的原因之一。

于此,我就简单解释一下,文章中所提到的“暴政”和“依据”。

六国虽灭,秦朝一统,但六国尚有部分贵族存在,如张良,根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家“五世相韩”。又比如项羽,其祖父为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