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州市委书记(滕州的政治
发布时间: 2023-07-09

本文目录

滕州的政治

市政府办公室滕州经济开发区发改局经济和信息化局教育局科技局公安局监察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社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局商务局卫生局计划生育局审计局环保局统计局民宗局注:本表来源于滕州市人民政府网站。 2015年滕州市主要领导滕州市委书记董沂峰滕州市长远义彬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经纬度

【地理位置】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北纬34°50′至35°17′,东经116°48′至117°23′,东依沂蒙山区,南临枣庄市薛城区,西濒微山湖、与微山县相连,北靠孔孟之乡、和邹城市接壤。全市总土地面积1485平方公里,境内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46公里。
【地形地貌】
滕州市地处鲁中南山区的西南麓延伸地带,属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滨湖。海拔最高点596.6米,最低点33.5米。低山丘陵区面积453.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0.5%;平原区面积9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1.6%;滨湖区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9%。全市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东部和东南部为石灰岩山区,北部和东北部是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砂页岩石区。全市共有大小山头453个,最高峰为莲青山摩天岭,高596.6米。其次为龙山,主峰高415米。被称为古滕八景之一的“谷翠双峰“,东峰高400米,西峰高408米,两峰并起,其间洞壑玲珑、虚谷相连。其他著名的山有小白山、染山、马安山、谷山、吉山、孤山、南龙山、落凤山等。
【气候条件】
滕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3小时,历年平均气温13.6℃,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毫米,年降水量最高为1245.8毫米(1964年),最低为388.9毫米(1981年)。年平均降水日为81.8天,平均降雪日数7天。气压平均为1007.1百帕。年平均风速2.8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12%。
市委书记:王忠林 市长:王 刚
【市名由来】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17镇、4个街道办事处),1226个行政村(居委会)。年末全市总人口16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3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85.99万人,女性78.75万人;18岁以下31.50万人,18岁至60岁110.78万人,60岁以上22.46万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成功创建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全市人口出生率8.69‰ ,自然增长率3.8‰,合法生育率达到98.9%。
【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0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77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15.35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比例为9.6:61.8:28.6。人均GDP达到2601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3614美元),比上年增长16.9%。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民营)户数4.61万户,增长15.5%;从业人员21.47万人,增长21.8%;注册资金69.26亿元,增长43.3%;纳税额19.04亿元,增长42.1%,占税收总额的58.7%,上升7.4个百分点。
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共引进项目44个,累计达到219个,总投资159.4亿元,建成投产156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6亿元,工业增加值42.3亿元,利税6.7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79%、76%、77%。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7年,全市各级紧紧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1.0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44.51亿元,下降7.7%;林业产值0.78亿元,增长4.0%;牧业产值19.70亿元,下降10.1%;渔业产值1.04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亿元,增长5.6倍。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2.7:1.1:27.7:1.5:7.0,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改善。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粮食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下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3.06万亩,粮食总产74.53万吨,比上年下降9.4%,单产达到457公斤/亩,下降9.3%;油料产量5.47万吨,下降3.2%;蔬菜产量249.8万吨,下降8.9%;水果产量5.6万吨,下降0.3%。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64万亩,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3105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7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
牧业生产发展稳定。2007年全市各级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末生猪出栏45.67万头,下降2%;牛出栏2.07万头,增长2.9%;羊出栏90.68万只,增长2%;家禽出栏5207万只,下降5.9%。肉类总产量达到13.21万吨,下降4.2%;禽蛋产量4.26万吨,下降15.4%;奶类产量0.55万吨,增长16.0%。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9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3万吨,分别增长3.1%和6.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7.6万千瓦,增长6.8%;农用拖拉机12200台,增长1.7%;农用汽车1558辆,增长13.3%;大型联合收割机638台,增长8.5%。全年机耕面积达到8.6万公顷,小麦机播面积5.15万公顷,小麦机收面积5.15万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2.96%。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0.93万吨,增长0.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9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5.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2万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7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总数达到411家;工业增加值16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0.73亿元,下降33.2%;集体企业1.35亿元,下降5.5%;股份制企业113.2亿元,增长3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41亿元,增长33.8%。轻工业增加值48.6亿元,增长25.8%,重工业增加值113.9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4.8亿元,增长6.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362.29%,比上年提高50.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79.1亿元,增长26.3%。实现利润45.2亿元,增长26.4%,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0.19亿元,同比下降37.4%。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8%。
支柱产业优势更加明显。机械制造、煤化工、能源、食品医药、建材、轻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5.02亿元、利税67.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6%、34.2%,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7%、84.8%。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核心区。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达到88家,实现总产值57.48亿元,增长3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6.24万平方米,增长3.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7.68万平方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