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成语故事20个(成语故事20个简短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成语故事20个简短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相濡以沫:两条鱼被困在车辙里面,为了生存,两条小鱼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
这样的情景也许令人感动,但是,
这样的生存环境并不是正常的,甚至是无奈的。对于鱼儿而言,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两条鱼也终于要回到属于它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在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对方,也忘记那段相濡以沫的生活。
能够忘记的鱼,或许是最快乐的。而如果有其中一条鱼不能忘记呢?
对于人,对于感情或许也是如此吧。
相濡以沫,有时是为了生存的必要或是无奈。
“相濡以沫”,或许令人感动;而“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许更需要坦荡、淡泊的心境吧。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最适合讲给孩子听的20个著名的经典成语故事

一、铁杵磨针

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的孩子们,如果在学业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二、闻鸡起舞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三、亡羊补牢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

“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

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

四、盲人摸象

比喻对事物只凭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经验,就乱加猜测,想做出全面的判断。

五、守株待兔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六、揠苗助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七、买椟还珠

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

八、滥竽充数

西方谚语说,你可以在某时欺骗某一些人,却不能一直欺骗所有的人。南郭先生不会吹竽硬装做会吹竽,终有露出马脚之时。

这个故事也说明南郭先生不善于运用良好的学习条件。在齐宣王300人的吹竽队里,与其他299名乐师相处,学习资源还算丰富。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满足于滥竽充数,自欺欺人,只能落个逃之夭夭的下场。

九、按图索骥

按图像寻求良马,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现在指顺着线索去寻找。索是寻找、觅求,骥是好马。

十、邯郸学步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十一、井底之蛙

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十二、叶公好龙

现实生活中像叶子高这样的人也有不少,他们往往口头上标榜的是一套,而一旦要动真格的,他们却临阵脱逃了,这跟叶公好龙又有什么两样呢?

十三、掩耳盗铃

“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十四、自相矛盾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十五、水滴石穿

成语“水滴石穿”原比喻小错不改,将会变成大错。现比喻只要坚持不懈,总能办成事情。

十六、东施效颦

东施只知道西施皱着眉的样子美丽,却不知道这是因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结果只给后人留下「东施效颦」的笑话。

十七、卧薪尝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卧薪尝胆”,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民奋图强。

十八、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比喻孤陋寡闻而又妄自尊大。

十九、愚公移山

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二十、熟能生巧

这个成语,说明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勤学苦练掌握规律,就能找出许多窍门,干起来得心应手。

20个20字内的成语故事

1、自相矛盾
有个人卖矛和盾。他说盾最坚固,又说矛最锐利。有个人问他用矛来戳盾会怎样?他答不出来,古人称其为自相矛盾。
2、乐不思蜀   
刘备 建立蜀国。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部署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3、 卧薪尝胆   
话说吴国与越国打仗,吴王夫差战败,其后他每天睡在干柴上,天天吃苦胆,最终以弱胜强,打败了越王勾践,这就是有名的卧薪尝胆
4、望梅止渴
曹操在征讨张绣时军队饥渴难耐,这时曹操登上高山观望声称前边有梅林,度过军队哗变的危机,后人称这次事件为望梅止渴
5、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工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
6、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7、舌战群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