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逢其时的意思(韩信的一生遇到了几个贵人,都为他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他最后悔没听谁的建议
发布时间: 2023-07-18

本文目录

韩信的一生遇到了几个贵人,都为他提供了怎样的帮助,他最后悔没听谁的建议

世人都认为给自己提供平台的君主,引荐自己获得晋升职位的伯乐,给自己出谋划策的智者才是自己最大的贵人。因此会说韩信最大的贵人是萧何、刘邦、蒯通,诚然,没有萧何的力荐,刘邦不会去用韩信,没有刘邦委以重任,韩信也不可能获得扬名天下的机会。没有蒯通就没有韩信版“三分天下”的谋略。

一个女人

但我今天想说的不是这些人。韩信的第一个贵人是下乡南昌亭长的妻子。当时韩信的母亲去世了,南昌亭长见韩信仪表不凡,就热情的招待韩信,于是韩信接连数月都到南昌亭长家里蹭吃蹭喝。但这位南昌亭长却不是韩信的贵人,因为如果韩信一直去蹭吃蹭喝就不会有后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淮阴侯韩信了。
南昌亭长的妻子对于韩信十分厌恶,便早早就将饭做好吃光,等到韩信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吃食了,一连几天都是如此。韩信知道了她的用意十分生气,便离开了南昌亭长哪里再也没有回去。

一位婆婆

韩信的第二个贵人是一位老婆婆,关于这件事还有一个典故:“一饭之恩”。当时韩信在城外钓鱼,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洗涤丝棉,看到韩信饿了,就拿出饭食给韩信吃,一连几十天直到洗涤工作结束。
韩信十分感激,便说:“大娘,我以后出人头地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大娘听后生气的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的,难道我是为了让你报答我吗?”韩信听后十分惭愧,但大娘的话深深的留在了他的心中激励着他前进。

一个屠夫

第三个贵人就是那个让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人。当时淮阴有个屠户看不起韩信,便对韩信说:“别看你长的高高大大的,还成天舞刀弄剑,但其实是个胆小鬼。”又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剑刺我;你若是贪生怕死,就从我的双胯之间爬过去。”
韩信看了看这个张狂的屠户,并没有说什么,俯下身子从他的双胯之间爬了过去,于是,大家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这时候的韩信已经学会了低调、隐忍,这是引领他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西楚霸王

韩信的第四个贵人是项羽。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韩信也毅然加入了起义队伍。他最先投靠的便是项羽的叔父项梁,项梁被章邯杀死之后,他便跟随项羽。项羽封他为郎中,他多次向项羽提出谋略,但并未被项羽所采纳。
尽管项羽并没有采纳韩信的建议,但韩信在楚军之中通过耳濡目染,不仅丰富了自己的实战经验,也了解了项羽的为人和用兵之道。

最初伯乐

第五个贵人是滕公夏侯婴。韩信因为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因此背叛了项羽,投靠汉王刘邦。但初期并不为刘邦所重视,而且还因为犯了过错被押赴刑场,面临砍头的危险。如果韩信因此被砍了头,那么韩信就没有机会成就自己的“兵仙”之名了。
在刑场上,其他十三个人都已经被砍头了,马上就要轮到韩信。韩信看到了监斩官滕公夏侯婴,于是他大声说:“汉王还没有夺得天下,难道就要杀掉壮士吗?”夏侯婴感觉他仪表非凡,便当众把他释放,并和他交谈。
通过交谈下,夏侯婴认为韩信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向刘邦推荐。刘邦却只封了他一个管粮饷的小官,并没有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因此,韩信的第一个伯乐不是萧何,而是滕公夏侯婴。

吕后吕雉

第六个贵人是吕后吕雉。大家没有看错,韩信的第六个贵人就是吕后。有人会说吕后是和萧何合谋诛杀韩信的元凶啊,他怎么会是韩信的贵人呢?
据司马迁所著《史记》记载,陈豨叛乱之前曾经见过韩信,韩信表示陈豨一旦叛乱,自己愿为内应。这件事,被韩信自己的家奴报告给了吕后。吕后得报后,当即立断和丞相萧何合谋,将韩信诱至未央宫中处死。
试想如果吕后不处死韩信,而韩信真作为内应,那么他的一世英名就会付之东流,变成一个背信弃义之人。历史上真正的小人就变成了韩信,而不是所谓诛杀功臣的刘邦和吕后,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吕后也是韩信的贵人。
如今大家提到韩信时,总是会感慨他被吕后所杀有功而死,而不是因为作乱,被刘邦所平定,吕后成就了韩信的名将之名,因为韩信虽有谋反之心,却最终没有谋反的实际行为。

逆境使人发奋,绝境让人重生。这六个通常不被认为是贵人的人,才是韩信一生中真正的贵人。如果加上萧何、刘邦、蒯越的话,那就是九大贵人成就了韩信的不凡一生。同样的历史,不一样的角度。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在暮春时节以花喻意深刻的诗句是什么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出自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晚年个人境遇:疾病缠身,穷困潦倒。

晚年(768-770)的杜甫,漂泊江东。疾病缠身,患有消渴病(糖尿病)和风痹病,备受折磨。同时期的诗作,也多有反映。“名岂文章著,官应老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独登台”。生活穷困潦倒。在生命最后一年半的时间内,流落衡州(衡阳)、潭州(长沙),以船为家,岸上竟无一立锥之地。依靠在鱼市,售卖中草药来维持生计,令人唏嘘。

晚年国家境遇:帝国飘摇,地方战乱。

其时,安史之乱(755-763)尽管已经平定,但连年战乱,致使大唐帝国,元气大伤,国衰民敝,摇摇欲坠。地方内乱不断。当时潭州也发生了兵乱。杜甫的《逃难》一诗,真实地反映了这一现实。

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

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

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这首诗,写于770年暮春时节。恰逢唐代著名音乐人李龟年,也潦倒流落潭州。故人相见,物是人非,共同悲凉的际遇,惺惺相惜,断肠天涯。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是唐玄宗的弟弟李范。崔九,是唐玄宗的宠臣崔涤。杜甫十四五岁时,在地方前辈的援引下,时常出入岐王、崔涤的府邸,有幸目睹李龟年的尊颜,聆听李龟年的歌声。“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那时,大唐是何等的辉煌鼎盛,王公贵族,钟鼓鼎食,歌舞升平。而如今,本应是江南风景如画,绮丽繁华的最美时节,与君重逢,却落花纷纷,春意阑珊。时过境迁,辉煌不再。既是对自己和李龟年,落魄蹇滞,漂泊江南的悲叹,更是对大唐帝国由盛及衰的一首挽歌。

落花时节,是构成这首诗意境的绝佳“物象”。整首诗,言近而意远,情与景浑然天成,意境深邃悲戚,锥心捶胸。杜甫一生,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执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操守,却落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悲惨境地。

770年冬,一代诗圣杜甫,在湘江的小船上,与世长辞。落花时节又逢君,终成千古绝唱!

(图片来源网络)

水镜先生说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什么意思

意思是诸葛亮虽然遇到了能够让自己施展才的地明主,可是此时汉室已式微,尽管孔明身负雄才大略,怀抱天下,然想辅助刘备复兴汉室已经无望了,可谓生不逢时,难道不可惜吗?“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这句话中的“时”指的不是诸葛亮投奔刘备的时机,而是人们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

“卧龙虽得其主”是说诸葛亮投奔刘备是找对了人,但“未得其时”,意思是说诸葛亮不得“天时”,所以他六出祁山不胜,最后秋风五丈原,只落得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实际上,这句话是小说中写的司马徽的一句谶语,而不是说当时诸葛亮的某个情况,所以司马徽才会为诸葛亮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