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长亭送别(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古代送别为什么是在“十里长亭”

曾经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歌词是民国时期无所不能的大师,李叔同所作,没错,就是鼎鼎大名的弘一法师。

歌词意境很美,立马能使人联想到送别时那种凄苦的心情,那为何古人送别都在十里长亭呢?

由来

秦朝统一六国后,十里建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三十里为一传。并且设立相应的官职,比如亭长,意思这十里地都你负责了,刘邦就是泗水亭长。

长亭的作用相当于驿站中间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让那些官差休息休息,喝喝水等等。

汉朝之后,天下逐渐太平,于是长亭在官方上的功能就慢慢消失了,空有其亭,但是慢慢却成了老百姓送别的地方。

文学渲染

自古以来,文人都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很多普普通通的东西,经过文人笔墨的点缀,立马就炙手可热了起来。比如乌镇啊、西塘啊以及很多的名胜古迹,经过文人的熏陶,仿佛有无穷的魅力。但是作为普通百姓而言,慕名而去往往发现会大失所望。所以很多时候,要保留那种存在内心中的神秘和美好,否则容易见光死。

于是,十里长亭成了送别的代名词,像其他那些景物一样成为了文人笔下的意向和寄托。

下面举几个有名的例子:

中国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寄司马相如书》:一别之后,两地悬念,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尽,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望孤雁,八月中秋月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啊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这首数字回旋的书文,真是令人大为惊叹,“十里长亭望眼欲穿”更是写尽了自己对夫君深切的思念之情,不愧是中国四大才女之一。

唐李白有“长亭更短亭”的妙句,充分表达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愚人最喜欢的还是他那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那繁忙的送别之地了,春风都知道离别的苦痛,都不让柳条变成青色。真是闻者痛哭,见者落泪。

宋柳永有首《雨霖铃》,其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也是颇为精妙,在长亭依依不舍,竟然一夜过去,天都亮了,何其深情。

其实像这样美妙的句子还有很多,十里长亭就这样慢慢浸润到中国人的血脉里,流淌不息。我们会记住送别时的那种不舍和哀伤,我们也会记住送别后的担心和牵挂。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大步向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还会再次重逢。

你还记得你最难忘的送别时刻吗?快来评论区告诉愚人吧!

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哦!

“长亭”作为离别的典型意象,具有浓重的伤感氛围,你知道哪些“长亭”诗词

您的问题很有文学特色,很高兴回答如下:

十里长亭一词出自唐白居易原本、宋孔传续撰之《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简称长亭。

秦汉时期在乡村大约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高祖曾为泗水亭长。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特别是经过文人的诗词吟咏,十里长亭逐渐演变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长亭在古人送别诗词中是经常出现的,已经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是送别诗词中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文字符号。“送君十里长亭,折支灞桥垂柳”乃是古人送别的经典场面。个人以为,柳永在《雨霖铃》中描写的送别场面,有长亭,也有杨柳、美酒等符号,实为送别诗词之佳作名篇。此外,李白、李叔同的长亭诗也颇有伤情之感。

宋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唐李白《菩萨蛮》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叔同(弘一大师)《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关于长亭的诗词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介绍了,祝您文字精进,文采裴然!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