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槛露华浓全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这句诗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这句诗什么意思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的这句诗的意思是: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

1、古诗

《清平调·其一》

唐代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2、赏析

译文:

见到云就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露珠润泽花色更浓。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3、注释: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李白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出自哪篇此篇全文是怎样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出自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其一,诗的全文如下:

(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词三首》是三首七言乐府诗。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倍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其他两首全文如下:

《清平调》

(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扩展资料:

【白话译文】

(其一)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其三)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这三首诗合而为一,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平调词三首

云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为谁写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意思是:见到云就想到她的衣裳之华艳,见到花朵就想到她的容貌之艳丽;春风拂过栏杆,牡丹上的露珠也映衬着花色,让花色看起来更加秾艳。这句诗是唐代诗人李白为杨贵妃写作的诗。“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出自《清平调·其一》。
《清平调·其一》
李白〔唐代〕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
见到云就想到她的衣裳之华艳,见到花朵就想到她的容貌之艳丽;春风拂过栏杆,牡丹上的露珠也映衬着花色,让花色看起来更加秾艳。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创作背景
《清平调·其一》大约创作于公元743年或公元744年春天的一日,李白被召进宫写新乐章,为正在宫中沉香亭观赏牡丹花的杨贵妃写下了三首诗,本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前两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以牡丹花比贵妃的美艳。首句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写花受春风露华润泽,犹如妃子受君王宠幸。后两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塑造了艳丽有如牡丹的美人形象,赞美了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是谁的诗句该如何理解

谢邀:

开篇明义,“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手,是他在长安期间创作的。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李白的长安之行是分不开的,了解李白的长安之行,对解读这首诗很有帮助。

李白从青年时期就离开家乡安州,开始遍赏名山大川、游赏人文景盛的漫游行程,而希求建立声名也是李白离开家乡的原因之一。他在游览东岳泰山时,结识了与宫廷有关联的道教人士吴筠,李白的才华给吴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天宝元年,李白的足迹踏上了繁华的都城长安,当时的长安名流如云,全国文化界的名人都汇集在这里,在人文气息浓厚的长安城里,李白可以更加接近自己建立声明的初衷。

在长安,李白结识了贺知章,两人意气相投,李白豪放纵逸的性格和满身的才华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许。他们一见如故,饮酒赋诗,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好友贺知章、吴筠等人的极力推荐之下,李白就这样机缘巧合地进入了宫廷,李白飞扬的文采和锦绣的诗歌受到了唐玄宗的喜爱,被封“翰林待诏”,供奉翰林,专门为唐玄宗写诗文以供娱乐。

在牡丹花绽放的春天,唐玄宗带杨贵妃在沉香亭赏花,于是让李白来作诗助兴。李白挥洒如椽巨笔,运用天马行空的形象力,一蹴而就,写下三首赞美杨贵妃和牡丹花的绝句,也就是《清平调三首》。

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出自李白的第一首《清平调》,原作是这样写的: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大意是说:看到白云,就会联想到她华艳的衣裳。这个“想”字,有正反两面的理解,可以说看见云霞而想到衣裳,看见牡丹花而想到人的容貌;也可以说诗人把衣裳想象为云霞,把容貌想象为花。

这样情景交融的、充满想象力的七个字,给人带来的是花团锦簇与雍容华贵集于一体的高雅的感觉。

牡丹在唐代进入人们的审美范围。初唐时,由于宫廷中追求雍容华贵的审美兴趣,而牡丹的富丽堂皇的形色在无形中与他们的审美格调形成了高度的一致,所以宫廷中兴起了栽培、欣赏牡丹的风潮。

到盛唐时期,栽培、欣赏牡丹的风潮也到了鼎盛。与之相应,这一时期的牡丹诗,则给牡丹审美文化注入了最早的人文气息。而李白的牡丹诗《清平调》无疑是诸多的牡丹诗中最富有艺术特色的。

因为李白用牡丹花的富丽堂皇的色彩和雍容华贵的形态来鼻比喻杨贵妃的容颜与衣裳之美,表现出杨贵妃的富贵之态。这样的修辞不仅具有浪漫的色彩,而且是诗人超凡脱俗的想象力的体现。

李白的诗句,大意是说当人们见到飘逸流动的云霞就联想到杨贵妃华美的衣裳,见到盛开的娇艳的牡丹花就联想到杨贵妃艳丽的容貌。杨贵妃的衣服在诗人的笔下如天边云霞和霓裳羽衣一般轻盈,它们簇拥着杨贵妃娇美的容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