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于事,慎于言是什么意思?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下一句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11

本文目录

敏于事,慎于言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出处:《论语·学而》——春秋·孔丘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扩展资料

成语:食无求饱

注音:shí wú qiú bǎo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近义词:食不求饱、食不念饱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饮食要有节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他们的生活十分拮据,经常是三月不知肉味。但是,正如孔子所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君子于贫,当应正是面对,安贫乐道,坚守心中的志向。因此,“君子食无求饱”即告诉我们君子不在意物质的充盈而重视精神的富足。


子曰敏于事而慎于言下一句是什么

原 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出自:《学而》

扩展资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敏于事而慎于言特殊句式

敏于事而慎于言的特殊句式是倒装句式,是“于事敏于言慎”的倒装。具体分类应该是倒装句式中的“介宾短语后置”。说法不一样,意思相同,可以称状语后置,但有的也称介词结构后置。
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办事勤勉,说话谨慎。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多做实事,少说废话,不乱说话。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例句: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已”是什么意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①,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②,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谓好学也已④。”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图奢糜,居住不贪图安逸,在做事时机敏还在说话时谨慎,靠近道德规范就使自身正派了——可以称得上是喜好学习的人。”
①食无求饱:饮食不贪图奢糜。求,追求,贪图。饱,吃足了,引申为奢糜。
②敏于事而慎于言:在做事方面机敏还在说话方面谨慎。于,在。而,并列连词,相当于“又”“还”。
③就有道而正焉:靠近道德规范就正派了。就,靠近,接近。有道,符合周礼之道,仁道。而,顺承连词,在这里相当于“就”。正焉,使自身正派。焉,代词,自己,自身。
④也已:助词连用,起增强语气作用。  
孔子在吃上是很注意的,而且注意吃的礼节,但是他称赞不追求奢糜的颜渊,这里又强调了君子不要追求奢糜,不要追求安逸享乐。
谁都需要衣食住行,也都想安逸,但不能超越界限。君子立世时应该以此严格要求自己,安贫乐道。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出处:《论语·学而》——春秋·孔丘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敏于事而慎于言

敏于事,慎于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mǐn yú shì,shèn yú yán。敏:奋勉 。 于:介词,对、对于。 慎:小心、谨慎。办事勤勉,说话谨慎。就:靠近,接近。出自《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如何理解

翻译如下: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扩展资料:

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生存,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

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翻译如下:

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