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还有用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清朝诗人黄景人的诗《杂感》中的一句,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联系上下文以及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否则容易断章取义,屈解作者的本意。

《杂感》是作者二十岁时创作的,他六赴乡试不第。寒窗苦读大半生,却还是穷困潦倒,怀才不遇,高不着.低不就,看不到人生的方向,继而愤而作《杂感》一诗。其实,黄景人本人还是很有才气的,他的诗在当时也很有名气。但我们知道当时的官场是黑暗到要用钱去打点的,而作者自身穷困潦倒,哪有钱去打点?纵然才华横溢,那也是要被黑暗淹没的。原诗是这样写的: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书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最亮眼的就是这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含意是:十个人之中有九个人是要遭遇白眼相看的(言下之意是得不到重用),最没有用的是读书人。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深刻领悟,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反衬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发出的对自身鸣不平的一种感叹!充分反映出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怀才还遇的苦逼之情。

当前,世界正处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全民学习上升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信息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懂知识.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书生们,请大胆地秀出你的聪明才智,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还有用吗

我是万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百无一用是书生“,恭喜你,一个伟大的发现!题主的题目无非是想诱导答题顺着他的意思说两句话:“一句是,书生无用。“一句是古诗词无用。“是不是这样的?

那么我也反问题主两个问题:问题一,什么是书生?问题二,什么东西才算有用?

我想我的这两个问题,题主一定回答得张口结舌!

第一个问题:

在古代差不多识得字的就算书生,当然拿现代,文化普及率这么高,谁是书生,谁不是书生,倒还真难界定,按古代标准题主一定也是个书生了,因为我相信标题一定是题主自己打出来的!

那么按现代标准呢?是不是上了大学的就是书生?那好,题主没上大学了,那上了大学的都百无一用,没上大学的反而都很有用?按这个逻辑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政府都有毛病,整个人类都有毛病…

发明什么文字,开什么大学,那全是坑,人类还是做猿人的好!

第二个问题:

古诗词在现代社会没用!那么现代社会什么才算有用?是真金白银,高楼大厦等等那些看得见用得着的才算有用,其它的都无用?那么一切一切的非物质财富都是无用的,说到这里我感到一阵旋晕:按这个逻辑下去,所有不是真金白银的东西都是无用的,那么所有的文化都无用…所有的传承都无用…

接下来我们人类该走向何方?

我是万方,热爱诗词以及人生哲理。读过我的文章请赐评、讨论、点赞和关注!(如有想互关的朋友请私信与我)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你怎么看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现实社会生活中,可能有一些人,确实有学问,而且学问不是一般的;但是人生过的不尽人意,甚至现实人生过的大跌人们的眼镜。比如,近期火爆网路的“流浪大师”沈魏,北大清华毕业的高材生卖猪肉等等。这些社会生活现象、事件毕竟是少数,并且各有其客观、现实的原因。不应该将其归于读书无用,认为读书人百无一用。

知识、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在推动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人类自身的发展也展现的淋漓尽致,展现精彩人生。用知识、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有强大的创造力,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样的事例,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不是凤毛麟角,而是层出不穷,大量涌现。我们的古今先贤,包括科学家,文学家,革命家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

所以,知识、文化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用知识、文化武装起来的人,什么时候都会有用武之地,都是社会有用的人。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