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watch联名新表价格又翻10倍?一块塑料表火了40年,背后大佬不简
发布时间: 2023-07-11

范主说:小腕表、大历史

今年的3月1日是Swatch面世40周年,而他家和欧米茄的联名又出新表了。

其实早在3月5号,Swatch就发布预告,宣布会有主题为Mission to Moonshine Gold的欧米茄联名新表发售,吊足了粉丝们的胃口。

之后新表面纱揭露,色彩只有黑色,向经典超霸致敬,材质依然是Bioceramic生物陶瓷。而这次的技能点则全都点在那根计时秒针上,根据官方的说法,这根秒针镀上了欧米茄专利的18K Moonshine Gold月光金。

展开全文

这种独特的18K金是欧米茄在2019年研制出来的,灵感来自深邃夜空的月光,通过独特成分的调配,比传统的18K金显得颜色更浅,而且不容易褪色,放在黑色的表盘上确实挺耐看,也有粉丝表示缺乏新意。

这一次,Swatch官方还特别强调,这批镀上Moonshine Gold 18K金的秒针都是“满月针”,也就是在今年2月份的月圆之夜制造的,还附有专门的证书和特制的表盒,仪式感挺足。不过也有网友觉得,这营销手段怎么感觉似曾相识?

这款新表这次只在东京、米兰、伦敦和苏黎世四个城市线下发售,售价2000出头。果不其然,海外的粉丝们又不淡定了,各大专卖店门口再一次排起长队。

炒表也是虽迟但到,原本250美元的售价,在一些二手平台上已经翻了近10倍…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去年Omega X Swatch首次发售时的轰动。“2000块戴‘欧米茄’”的噱头,刚一预告就刷爆了社交媒体,从国内到国外,一片连夜排队的景象,中国内地甚至不得不发文取消了首发活动,堪称年度现象级营销了。

当时在二级市场也是普遍价格翻倍,甚至翻了10倍不止,最离谱的是还有人挂出了近40000的价格,狂热可见一斑。不少名人也入手了这款表,比如马来西亚柔佛王子、007丹尼尔·克雷格等等,整整一年都热度不减。

而MoonSwatch也让品牌大赚一笔,据官方数据已经售出了150万枚,占了去年Swatch近3成的销量,说它是近年来最畅销的瑞士腕表也不为过。不过也有表友对联名行为有着不同看法,认为这么一搞可能会影响欧米茄的品牌形象,Swatch一下子又掉到了“鄙视链底端”。

但其实很多人都小瞧了这块塑料表。很多大佬级人物都非常喜欢佩戴价格低廉的Swatch,营造出一种特立独行的个人风格,尤其是在金融圈。

比如身家271亿美元的黑石集团创始人苏世民、英格兰银行行长Mark Carney,不爱壕表,独宠几百块的Swatch。

高盛前CEO贝兰克梵日常不管是出席会议,还是上节目,也是各种样式的Swatch塑料表轮番上阵,就是这么任性。

去年,教皇方济各还拍卖了一块他的Swatch Once Again做慈善,画风简单到了极致,售价只要380,最后却卖出了38万的高价。

不止是名人大佬任性戴,Swatch和欧米茄看似有着天壤之别,其实都同属于一个集团,而这个集团的名字,就叫Swatch。

如果我们放眼历史,还会发现,在瑞士制表业被来自日本的石英表打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恰恰是Swatch这样一块毫不起眼的塑料表,拯救了包括欧米茄在内的众多高端品牌,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Swatch,今天的瑞士制表业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斯沃琪集团CEO尼克·海耶克

那么,这块有着不凡经历的塑料表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全球最大的钟表集团,为什么要以它的名字命名。这些范主在《时间的战争》这本书里都有写到,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回顾这场制表业内部的精彩对决吧!

这本《时间的战争:500年钟表博弈史》,以战争为主轴,展现了制表业500年发展的波澜壮阔的画卷,现在已经登上当当网专业史新书榜第1名!我也会不定期和大家分享一些书中精彩有趣的故事,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赶快下单范主新书一口气读完吧。

当当购物,,,

《时间的战争》范主签名版

小程序

石英风暴来袭,瑞士制表业堕入至暗时刻

说起20世纪瑞士腕表的发展史,“石英危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自1950年代后期开始,电子表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说1957年Hamilton推出的摆轮游丝电子表和Bulova的音叉表是前两代,那么石英表则相当于电子表的第三代,由频率稳定的石英晶振驱动走时,准确度不仅远超前两者,也远超机械表。

虽然后来日本的石英表占据了市场主流,但其实早在1962年,瑞士工业钟表联合会的主席热拉尔·鲍尔就牵头成立了一个叫做电子钟表中心(简称CEH)的组织,研究电子表技术,并开发出石英机芯Beta 21,但中间经历了一些路线分歧和人士斗争,延缓了开发的脚步。

相比之下,日本精工的动作就快得多了,在石英机芯小型化出现突破后立刻all in。

1969 年圣诞节,东京的几家商店都上架了一款叫做精工Quartz Astron 35SQ的金表,表盘是简洁的大三针设计,枕形表壳的样子像一只贝壳。走时就比机械表精准100倍以上,而且能持续走一整年,价格相当于一辆丰田汽车。

这块表后来被称为“第一款商用石英腕表”,虽然早在这块表发布半年前,浪琴就宣布自己首次生产出了石英腕表Ultra-Quartz,但因为技术原因未能量产面市。瑞士人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

在此之后,石英表的技术突飞猛进,成本与价格也快速降低。除了传统的指针式,数字式石英表也流行起来,并且在那个时代成为科技与时髦的象征。比如Hamilton Pulsar,还出现在007电影和美国总统福特的手腕上。

1973年,精工又推出了液晶屏显示的数字石英表,迅速占领市场。这一时期,卡西欧和西铁城两大日本品牌也快速崛起,日本腕表凭借石英表快速弯道超车。

《狂飙》里安欣劝高启强自首时,就戴了一块Casio AE-1200WHB-3B

据统计,1977年精工成为世界上收入最高的腕表公司,总计收益达7亿美元。到1980年,日本的钟表总产量超过瑞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钟表制造国。到1982 年,石英腕表的产量超过世界腕表总产量的50%。

而瑞士就输惨了。石英表新潮、价格低廉、产量极高、走时还比机械表精准,对于传统机械表来说简直是一场降维打击。而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改变了西方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变得对价格更加敏感,导致昂贵的瑞士表不再受到青睐。

与此同时,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也使得瑞士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出口量继续下降,到1982-84年近乎腰斩,可谓屋漏偏逢连夜雨。

在各方因素的打击下,瑞士制表商的数量从1970年的1600多家,下降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不到600家,从业人数从1970年的近9万人骤降到1984年的3.3 万人,到1988年又下降到2.8万人,流失了将近70%的雇员,而较小的作坊更是只有破产一条路。

石英危机不仅让瑞士制表业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更在心理上深深打击了他们几百年来积累的骄傲与尊严,将之称为至暗时刻并不为过,而Swatch就是在危机中诞生的。

重重危机中,“局外人”赶来救场

在讲述Swatch的故事之前,我们先要介绍一位大佬,他就是尼古拉斯·海耶克。

海耶克1928年出生在黎巴嫩,因为妻子是瑞士人,后来就到瑞士发展事业。在岳父的机械厂小试牛刀之后,在苏黎世开了一家咨询公司,渐渐成为企业重组领域的专家。

1970年代末80年代初,雇佣着瑞士制表业大约一半劳动力的两大巨头ASUAG和SSIH,都因为经营不善濒临破产。银行方面认为应该让两家企业倒闭,也有人说应该把中低端业务卖给日本人。最后擅长企业重组的海耶克,被找来开药方。

虽然是制表业的门外汉,但海耶克相信瑞士表是有未来的,因为瑞士制表的品牌价值无可比拟,而且他坚决反对出售核心技术,曾说:“当我们卖掉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注重金融经济时,我们就会变成沙特阿拉伯——非常富有,但必须进口所有东西”。

在海耶克的主导下,ASUAG和SSIH完成了合并,这就是今天斯沃琪集团的前身。

合并期间,曾有有日本财团想用4亿瑞士法郎收购欧米茄,控股欧米茄的银行差点就卖了,好在被海耶克及时制止。他回忆说:“有一天,一家日本钟表公司的总裁在美国对我说:‘瑞士可以制作奶酪,但做不了手表。你们为什么不以4亿瑞士法郎的价格把欧米茄卖给我们呢?’我告诉他:‘只有等我死了!’”

海耶克还将瑞士表的市场竞争环境形容为一层比一层小的婚礼蛋糕:“中低端部分是蛋糕的底层,占了4.5亿枚;中间一层,占了4200万枚;最高的400美元直到几百万美元的,占了 800 万枚……瑞士人在蛋糕最底层的市场中所占份额几乎为零,中间层的份额只有3%,而在销量最小的顶层却占了97%”。

因此,海耶克发出呼吁:瑞士表需要在每个细分的市场至少有一个赢利的、有成长性的全球品牌,包括大众市场。而他发现,占领市场武器其实已经在集团中诞生了,这就是Swatch。

一块塑料表,拯救瑞士制表业

Swatch如今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瑞士表,2006年销量突破3.33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