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字的意思是什么?《书经》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拙字的意思是什么

“拙”的本义为笨、不灵巧。如“大巧若拙”。引申指粗劣。如 “眼拙”,就是见识粗劣。还用作谦辞,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和物。如李白《题嵩山逸人元丹邱山居》:“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书经》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

如果没猜错的话,题主是问《尚书》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是什么吧。因为据史料记载,《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尚书》自古就被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皇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要说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我觉得非“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莫属。此言出自《尚书·大禹谟》,被后世看作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这个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其大概的意思是说:人心变化莫测,道心中正入微;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真诚的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最后使人心与道心和合,执中而行。说白了,就是“人心”如何与“道心”统一的问题,因此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阳明说:“此心不动,随机而动”,什么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境界呢?“混沌无极”、“呆若木鸡”、“无为而治”的“道心”便是,因此,所谓“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又回到了在“人心惟危”的基本现实条件下,如何沿着“道、天、地、人”的基本路径,通过“人心”法“天地之心”的修炼,最终达到与“道心”统一的问题。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关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故人心譬如盘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鬒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下,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

说白了,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在强调“人心”和“道心”的本质区别问题。而“人心”的特点是什么呢?只有一个字,“危”。这是个会意字,最初的意思是表示一件事物处于不稳定的状态,需要人时时刻刻倍加小心,战战兢兢的去控制,否则一不小心便有可能车毁人亡。放在““人心惟危”这里,就是说人心是躁动不安的,我们必须万分警惕,一念天堂,一念地狱。

那“道心”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还是一个字,“微”。微也是会意字,在甲骨文中是一位美女在梳理长发。长发的特点又是什么呢?虽然千丝万缕,却又可以梳理得青丝如绢,这就是“道心”的特点,也就是老子所说“玄之又玄”的状态。既然道千丝万缕、玄之又玄,我们又该怎样追寻道呢?答案是就是“精一”二字。

所谓精,便是不断地筛选,不断地去除杂质的过程。对于“道”来说,我们不可能知道每一丝每一缕都是什么,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格物”,去芜存菁,去不断的剔除掉那些明显错误的选择。当我们把一缕缕散乱的长发梳理到柔顺,便是实现了“精微”。

可长发只是根根柔顺就美了吗?恐怕不是,如果根根都彼此远离,一头秀发支起来像个“炸毛”的刺猬,肯定也美不到哪去,所以不但要精,而且还要一,把头发梳理在一块,放在手里托起来便像一条瀑布,那样才是美的,这就叫“精一”。

当我们将“人心”用于追寻道时,“人心”也就成为了“道心”,因此到了最后,就又回到了这个最重要的“中”了,怎么“中”呢?“允执厥中”,就是说要永远把握那个“中”。那什么是“中”呢?孔子讲中庸、时中、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便是瞄准靶心,和便是正中靶心。靶心是什么?是庸,时时刻刻都“有用”就是庸。这个靶子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个移动靶,时移事异。所以,射之前要看好,靶子在哪里,然后有的放矢,这叫时中。

大道至简,大道同源,殊途同归,万法归宗

其实这跟阳明心学中关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问题是一致的,“心即”什么“理”呢?“心即万物之理”,“心即”“其小无内,心内无物”的“混沌无极”之“理”,故阳明所谓“心即理”,说白了就是“心即道”的意思。“心即理”之后,那“知行”又怎么才能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合一”呢?“行”到在做任何事情时,都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意识在内,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公约数,以“混沌无极,无我无私”为做事的最大初心和使命,以至于把“混沌无极,无我无私”的区域扩展到“至大无外”,如此就能达到“心即理”程度上“知行合一”,就能达到阳明先生所言的“致良知”境界了。

因此,《尚书·大禹谟》中这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在教导人们如何实现“人道合一”的问题,既然都“人道合一”了,以道御术,内圣外王了,肯定是这本书中,甚至是很多书中最霸气的一句话了。您说呢?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