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手抄报内容(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文字
发布时间: 2023-07-10

本文目录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文字

翻开精美的日历,我细数着春节将要来临。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更是我期盼的佳节,因为只有这几天,我才能放下沉重的学习,放松自己的心情,淘洗着一年中最欢乐的日子。下面是关于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文字的内容,欢迎阅读!

我们的节日春节手抄报

春节传说--桃符传说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

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喜庆春节的诗句

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

2、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3、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4、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薛道衡《人日思归》

5、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文天祥《除夜》

6、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7、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皇甫冉《春思》

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9、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孔尚任《甲午元旦》

10、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苏轼《守岁》

11、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黄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12、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来鹄《除夜》

13、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14、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

15、调露初迎绮春节,承云遽践苍霄驭。——佚名《郊庙歌辞。五郊乐章。舒和》

16、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刘长卿《新年作》

1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18、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苏轼《守岁》

19、天上风云庆会时——陈献章《元旦试笔(选一)》

20、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21、一年滴尽莲花漏。——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22、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迎新岁。——范成大《卖痴呆词》

23、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24、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25、我来属芳节,解榻时相悦。——李白《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

我们的节日——春节

在一阵接一阵的期待中,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节。从小在我的记忆中,春节一直有它专属味道,这种味道一直陪伴着我,直到现在。

一味——门前火红的对联

每年刚到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忙着大扫除,把往年一切不好的东西通通都扫出去之后,便开始了最重要的——贴春联。

往往每户人家都会选一副语句都最吉祥的对联贴在自家的大门上,这预示着来年能有一个安定,美好的生活。

比如说我们家,今年大门贴的上联:天增岁月人赠寿,下联:春满人间福满门。横批: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

这些春联在徐徐的春风中微微鼓动,发出脆脆的声响,好像在讲述着那个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野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做“年”。

年无恶不作,专在大年三十这一晚来吃小孩子,人们恨透了年。但是人们又渐渐掌握了对付年的方法,年怕红色,于是人们就在自己的大门上贴上红色的纸,在上面写上一些吉利的话。这,渐渐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对联……

又一阵微风拂过我的脸颊,我睁开稍闭的双眼。映入眼帘的还是那一幅幅的对联。不过,我却感觉这是春节一种特有的风景。

我好像闻到了年的味道……

二味——桌上丰盛的年夜饭

晚上,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话语之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我又想起了外婆曾讲过的另外一个关于年的传说:

相传,在百姓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后,便想出了一整套过年的方法:这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把宅院后门都封住躲在屋中吃年夜饭,由于这晚餐有吉凶未卜的意味,所以很丰盛……

吃完了年夜饭,看着满兜的压岁钱,心里那个乐呀!

年的味道似乎越来越浓了呢!

三味——热闹无比的春晚

吃完了年夜饭,期待已久的春晚便开始了,精彩的主持,优美的歌曲,风趣的小品。是本次春节联欢晚会的一大亮点。

所以说,春节联欢晚会是我们中国人民精神上的又一年夜饭……

享受了两顿丰盛的年夜饭之后,我感受到,我们已经处在过年的气氛之中了……

“10、9、8……3—2—1!”随着春晚主持人的倒数,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们又进入了新的一年!

然而,伴随我们一起狂欢的,依旧是那浓浓的年味。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手抄报

我们的节日重阳节手抄报:

重阳节由来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据现存史料及考证,上古时代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唐代是传统节日习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时期,其主体部分传承至今。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重阳节诗句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己酉岁九月九日》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九日》

重阳过后,西风渐紧,庭树叶纷纷。——《少年游重阳过后》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望江南幽州九日》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九日寄岑参》

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满江红喜遇重阳》

今日潘怀县,同时陆浚仪。——《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九日寄岑参》

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诗成合座皆珠玉,归去迟迟满落霞。——《九日登高台寺》

今日桓公座,多愧孟嘉才。——《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

帽堕笑凭纤手取。——《蝶恋花九日和吴见山韵》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重阳节习俗

1.晒秋,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