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削藩,前面5个藩王束手就擒,为何只有朱棣敢起兵造反?永乐皇帝为何善待靖难功臣集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朱允炆削藩,前面5个藩王束手就擒,为何只有朱棣敢起兵造反

其实朱棣也不想造反。

要不是建文帝朱允炆不给叔叔们活路,谁愿意放着好好的亲王不做,冒着死全家的风险来造反呢?

那么问题来了,朱允炆一共削了六位亲王,前面五位为什么就束手就擒呢?他们是不敢造反,还是压根就没有能力造反?和他们相比,朱棣的优势又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湘王朱柏剧照

朱棣的优势

  • 一、太祖高皇帝嫡子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朱棣是马皇后的儿子,非要把他生母往一个不知是朝鲜人还是蒙古人的所谓“碽妃”身上靠。这其中最为言之凿凿的所谓证据,无非是经由张岱、李清、钱谦益、谈迁等历史大家所记录的《南京太常寺志》中的内容,即朱元璋明孝陵享殿内的朱棣生母写的是碽妃。

近阁下一座稍前,为碽妃,是成祖生母。成祖生,孝慈皇后妊为己子,事甚秘。—《陶庵梦忆卷一·钟山》

问题是这里面还写着太子的生母是李淑妃呢!要知道李淑妃的入宫时间可是洪武十七年(1384年)十月,她是怎么在蒙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生下朱标的?何况周王朱橚是黄子澄、齐泰等人背书的朱棣亲弟弟,他的牌位为什么不在享殿里面?而且朱元璋26个儿子,享殿里怎么只放了20个牌位?周王朱橚、蜀王朱椿、庆王朱栴、岷王朱楩这几位是不是不配有牌位?如此的漏洞百出,可见《南京太常寺志》虽然不是伪书,但是孝陵享殿内的牌位,完全是守陵太监为了敛财搞出来的噱头。

碽妃剧照

当然也有水平高一些的,指出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七月十五日,朝鲜使臣权近一行曾在北平拜谒燕王。在其人所著的《奉使录》中记载朱棣当天正在祭祀“先太后”。马皇后的忌日是八月初十日,那么燕王一定是在祭祀自己的生母“碽妃”。可问题在于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呀,当天不应该祭祀马皇后吗?何况明朝后妃的位号都是一些好字眼,一个莫名其妙的“碽”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诸妃位号亦惟取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为称,闺房雍肃,旨寓深远。—《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

如果朱棣不是嫡子或者真是蒙古妃子的儿子,朱元璋会让他去前元京师大都就藩?各位不会以为朱元璋也不知道朱棣到底是谁生的吧?一个普通的庶子,有资格使用前元皇宫作为王府吗?把朱棣说成是异族妃子所生,无非是满足了部分不甘失败的江南文人的龌龊心理而已。

马皇后剧照

那么嫡子的身份重要吗?太重要了!朱棣起兵之时,老大太子朱标、老二秦王朱樉、老三晋王朱棡已经去世,老四燕王朱棣就是宗室之中身份地位最高的亲王。他提出要“奉天靖难”,要“清君侧”,听上去就显得那么的义正词严。

  • 二、严格的军事训练

自打朱元璋做出封建诸王的决定之后,如何培养包括朱棣在内的诸皇子,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皇子们除了在大本堂念书之外,还要去老家凤阳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

以朱棣为例,这位燕王殿下刚在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正月二十五日和魏国公徐达的长女成婚,二月十七日就被朱元璋打发去了凤阳,算下来连蜜月期都还没过。朱棣在凤阳一待就是半年多,直到当年九月才返回南京。不过朱老四回来只住了一个月,又在十月份启程前往凤阳练兵。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十月,燕王第二次返回南京。说起来朱老四真是可怜,眼看着和王妃成婚已经快两年了,相处的时间不过两个月。所以朱棣这次回来可谓是如狼似虎,从日后仁宗朱高炽的出生时间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七月来推算,就是这次回来怀上的。

燕王与燕王妃剧照

洪武十一年三月朱棣再次启程前往凤阳,由于王妃已经怀孕,这次终于可以夫妻同行。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正月,朱棣带着王妃和六个月大的大胖小子朱高炽一起回到南京,开始为就藩北平做准备。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三月,燕王朱棣正式之国北平,拉开了其波澜壮阔一生的序幕。

壬寅,今上(注:即朱棣)之国。给赐燕山中、左二护卫侍从将士五千七百七十人,钞二万七千七百七十一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三十》

  • 三、丰富的作战经验

早在朱棣就藩北平之前,他的老岳父徐达就已经在那里坐镇多年。由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岭北之战失利的影响,在此后的十多年时间内明朝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云南一带,对于北元则主要采取防御为主的策略。

徐达这些年的生活一直比较枯燥,主要就在北平和南京来回跑。一般他都在每年十月返回南京过冬,次年正月后再重新前往北平镇守,直到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二十八日去世为止。和老岳父相处的这几年时间,给朱棣带来了实质性的飞跃。

徐达剧照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朱棣的军事才能,完全来源于徐达的言传身教。不但如此,徐达在军中的人脉,自然也一并传给了朱棣。我们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日后曹国公李景隆率领大军围攻北平城之时,燕王妃徐氏亲临城头指挥作战。城下的明军将领,哪一个不是出自魏国公的麾下?他们真能忍心向大将军的女儿下死手吗?

及今上开国北平,命达练兵镇守。达于今上为后父,恩遇甚厚。每朝见,愈恭谨谦下,应对举止,不敢毫发失礼。今上每敕谕将士,必以达为训。—《明太祖实录卷一百七十一》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31岁的燕王朱棣第一次亲率大军出征,目标是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儿不花、知院阿鲁帖木儿等人。当然为了确保儿子的安全,朱元璋安排了颍国公傅友德作为燕王的副手。这一战大获全胜,明军兵锋直指迤都(迤都在元朝名为益图,为大漠南北交通要地,在今蒙古国苏赫巴托省达里干嘎南),咬住、乃儿不花等束手就擒。朱元璋收到捷报之后非常高兴,当着文武大臣对朱棣进行了夸奖:“清沙漠者,燕王也,朕无北顾之忧矣”

傅友德剧照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颍国公傅友德率领燕王府护卫官军出塞,将朵颜三卫(对,就是很多人热烈吹捧的朵颜三卫)打了个落花流水。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北平都指挥使周兴又率领燕山三护卫官军在彻彻儿山大破朵颜三卫。包括朱棣本人也在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亲自领军一直打到兀良哈秃城,将蒙古人近边袭扰的念头彻底打消。当时燕王护卫的日常三件事:“吃饭,睡觉,打朵颜三卫”。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军又兵分三路对辽东女真进行大规模围剿,后来的燕军大将张玉也参与了本次军事行动。

甲子,敕今上发北平二都指挥使司并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卫精锐骑兵七千、步兵一万,命都指挥使周兴为总兵官。同右军都督佥事宋晟、刘真往三万卫等处剿捕野人。其属卫指挥庄德、景保安、张玉、卢震等悉令从征。—《明太祖实录卷二百三十六》

陈亨剧照

换句话说,自洪武二十三年开始,朱棣麾下的燕山护卫将士几乎每年都在出塞作战。这些人打过北元,打过朵颜三卫,打过辽东女真,其战斗经验之丰富,连普通边军都无法与之相比。此外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朱棣曾经奉旨节制北平属卫将校。所有的军中机务都要一式两份,一份上报朝廷,一份抄送燕王。此外北平都司很多将领,其实都出身于燕王护卫,比如日后在大宁投降朱棣的都督佥事陈亨,原本就是燕山左护卫都指挥使。

最后还要提一句,朱棣镇守北平近二十年,平时既没有作奸犯科之事,出征时又喜欢身先士卒,因此无论在军队还是百姓中都威信极高。朱棣造反之初身边只有八百护卫,但是散在各处的燕王府旧人一听说燕王造反,全都不顾杀头抄家的风险誓死相随。而在五十万官军围攻北平城之时,城中甚至连妇女老幼也一起站上城头拼死作战。得人心如此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