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话概括袁隆平事迹(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用哪些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他的经历
发布时间: 2023-07-06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用哪些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他的经历

最近刚好读了袁隆平的口述自传,干脆和大家分享下我在这本书中获得的知识吧。

1.出自知识分子家庭

袁隆平是1930年出生的,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因为袁隆平祖父辈因机缘从务农转向了经商,因此逐渐重视起对后代的教育,所以他的父亲当时毕业于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和今日的东南大学略有不同),他的母亲也非常知书达理,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所以袁隆平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英语,在他后来上学后,每次英语考试不用复习就能得高分。

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所以袁隆平一家为了躲避战乱,曾辗转多地,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放松袁家兄弟姊妹的教育,家搬到哪,学就转到哪,所以后来袁隆平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如地使用英语,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上图左一为袁隆平

而且他就读的高中是重庆博中,是教会学校,所以同样重视英语的学习。

除此之外,袁隆平也十分喜欢亲近大自然,具体来说就是喜欢游泳,所以身体素质极好,曾代表学校在湖北省省运会中取得游泳亚军。

2.大学励志学农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但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很不容易,袁隆平大学时也学的是农学,具体而言是遗传育种专业。

当初选择专业时,家里人是不赞成袁隆平学农的,因为太辛苦,但袁隆平并不是不怕辛苦,而是他想起了小时候,小学老师组织他们去园艺场郊游的场景,当时鲜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地挂在架子上,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举个例子,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很脏很累,可是园艺场是经过美化的,就好比李子柒在视频中展示的田园生活一般,这只是农民生活的一个很小的侧面,园艺场也大概是这么个作用。

袁隆平回忆起这些美好的记忆,纵使父母不赞同,他也要选择农学,最后他的父母很开明,尊重了袁隆平的选择。

3.突破性提出三系配套

在袁隆平接受教育的年代,普遍提倡苏联李森科的无性杂种等学说,但袁隆平很幸运,因为他的大学老师当时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所以给袁隆平介绍了孟德尔的遗传学说,这也是后来杂交稻的理论基础。

袁隆平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农业科技杂志,并自学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这个老师。

后来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一开始他跟随大流,以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指导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比如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来利用月光花的强光合作用提高红薯产量,一开始确实成功了,结出的红薯最大竟然有17.5斤。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植物通过嫁接获得的优良性状无法遗传下去,所以即使嫁接可以,不能遗传就是白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毫无帮助。

这跟李森科学说中描述的不同,所以袁隆平在经历了3年的失败后,果断放弃了这个学说,转向了孟德尔遗传学说。当时的大环境是不允许这样的,所以袁隆平只能偷偷地看。

后来经过慢慢摸索,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论文,其中正式提到了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实现三系配套的方法。

后来其他科学家搞杂交稻,无一不受到这篇论文的影响。

自此,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袁隆平的科研工作终于走上正轨,最终帮他获得了高产杂交水稻,赢得了“杂交稻之父”的称号。

袁隆平作为杂交水稻之父,用哪些简洁的话语可以概括他的经历

最近刚好读了袁隆平的口述自传,干脆和大家分享下我在这本书中获得的知识吧。

1.出自知识分子家庭

袁隆平是1930年出生的,当时新中国还没有成立,因为袁隆平祖父辈因机缘从务农转向了经商,因此逐渐重视起对后代的教育,所以他的父亲当时毕业于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和今日的东南大学略有不同),他的母亲也非常知书达理,是当时少有的知识分子,所以袁隆平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英语,在他后来上学后,每次英语考试不用复习就能得高分。

当时正值战争时期,所以袁隆平一家为了躲避战乱,曾辗转多地,但在此期间一直没有放松袁家兄弟姊妹的教育,家搬到哪,学就转到哪,所以后来袁隆平能够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自如地使用英语,全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上图左一为袁隆平

而且他就读的高中是重庆博中,是教会学校,所以同样重视英语的学习。

除此之外,袁隆平也十分喜欢亲近大自然,具体来说就是喜欢游泳,所以身体素质极好,曾代表学校在湖北省省运会中取得游泳亚军。

2.大学励志学农

大家都知道袁隆平培育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但其实在当时的环境下这很不容易,袁隆平大学时也学的是农学,具体而言是遗传育种专业。

当初选择专业时,家里人是不赞成袁隆平学农的,因为太辛苦,但袁隆平并不是不怕辛苦,而是他想起了小时候,小学老师组织他们去园艺场郊游的场景,当时鲜红的桃子挂在树上,葡萄一串一串地挂在架子上,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举个例子,干过农活的人,都知道很脏很累,可是园艺场是经过美化的,就好比李子柒在视频中展示的田园生活一般,这只是农民生活的一个很小的侧面,园艺场也大概是这么个作用。

袁隆平回忆起这些美好的记忆,纵使父母不赞同,他也要选择农学,最后他的父母很开明,尊重了袁隆平的选择。

3.突破性提出三系配套

在袁隆平接受教育的年代,普遍提倡苏联李森科的无性杂种等学说,但袁隆平很幸运,因为他的大学老师当时并不赞同这种观点,所以给袁隆平介绍了孟德尔的遗传学说,这也是后来杂交稻的理论基础。

袁隆平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农业科技杂志,并自学了孟德尔、摩尔根的遗传学说,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请教这个老师。

后来袁隆平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安江农校任教,一开始他跟随大流,以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指导自己开展科研工作,比如把月光花嫁接到红薯上,来利用月光花的强光合作用提高红薯产量,一开始确实成功了,结出的红薯最大竟然有17.5斤。

但这种方法也有缺点,就是植物通过嫁接获得的优良性状无法遗传下去,所以即使嫁接可以,不能遗传就是白搭,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毫无帮助。

这跟李森科学说中描述的不同,所以袁隆平在经历了3年的失败后,果断放弃了这个学说,转向了孟德尔遗传学说。当时的大环境是不允许这样的,所以袁隆平只能偷偷地看。

后来经过慢慢摸索,他在《科学通报》上发表了《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这一论文,其中正式提到了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实现三系配套的方法。

后来其他科学家搞杂交稻,无一不受到这篇论文的影响。

自此,在这套理论的指导下,袁隆平的科研工作终于走上正轨,最终帮他获得了高产杂交水稻,赢得了“杂交稻之父”的称号。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