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沦落成“打酱油”
发布时间: 2023-07-11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最终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史称“三国”。根据正史记载,三国中要数魏国所辖地域最广,势力也最大。

不过,我们要知道,魏国并不是最先成气候的政权,还在刘备为了能够拥有一块存身之地在大半个中国来回奔波之时,还在曹操挟持汉献帝发出号令东征西讨时,孙策就在江东地区形成了稳定的政权关系,并于公元198年(汉建安三年)被朝廷封为“吴侯”,此刻,已经形成了实质性和事实上的东吴政权。

孙策去世后,孙权继位,八年之后,发生了给后世文人骚客提供了无数创作题材的“赤壁之战”。

刘备与孙权联合将号称80万大军的曹操军队打败,将兵家必争之地荆州一分为三,刘备以荆州南部五郡为据点形成了向西发展的态势,曹操因战败不得不退回长江北岸暂时偃旗息鼓,东吴依旧守着江东并开始向南扩展。

至此,三国鼎足之势逐渐形成,直至魏蜀吴三位皇帝上位,这一基本的边界格局也没有太大变化。

要知道,东吴早在公元198年就确定了局部政权地位,并且在诸侯争霸之时拥有响当当的名头,可谓是乱世之中的“绝对主力”。赤壁之战前,说是刘备和孙权联兵,其实从势力上来分析,刘备连一万兵马都凑不齐,其实就是“依附”于孙权。

展开全文

而随着时态的发展,东吴政权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尤其在“赤壁大战”前后,东吴为何从“绝对主力”沦落成“打酱油”?我们不妨从头捯饬捯饬,从东吴集团开始崛起时讲起。

东吴集团的崛起

东吴的天下其实大部分是孙坚和孙策两父子打下的,孙权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中规中矩的守业者。

若是没有锐意进取的孙坚和足智多谋的孙策,东吴恐怕也不会形成气候。孙坚被称之为“东吴政权的奠基者”,可见后世对其的评价非常客观。

孙家世代为官,孙坚十七岁时就成为县吏,有一次与父亲外出,遇到盗贼抢劫,别人都退居三舍,唯恐避而不及,孙坚却主动出击,并以雷厉风行的举动吓跑了盗贼。此举令孙坚名声大震。

乱世出英雄。孙坚在29岁时率领军队开始与黄巾军作战,打仗根本不顾生死,因而屡立战功。

公元189年,董卓作乱,天下兵马纷纷起兵讨伐,孙坚拥兵响应,逼死王睿,杀掉张咨,震惊南阳郡官员,因而得到了所需的兵马和辎重。

两年后,孙坚击退胡轸,斩杀华雄(注意,历史上,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威望更胜。董卓听说了孙坚的故事,非常害怕,想和孙坚结为亲家,被孙坚严辞拒绝。

我们想一下,连当时权倾朝野的董卓都主动巴结孙坚,你说孙坚在当时的名号响不响?

之后,孙坚大败董卓,又将吕布击败。你看看孙坚的实力,能够将三国第一大将吕布干翻,难道不会在当时留下赫赫战名吗?

要知道,孙坚的部队是当时征讨董卓的群雄中唯一一支多次与董卓军队正面硬刚、且取得胜利的队伍,你不得不佩服孙坚真是一员有勇有谋的军事将领。

不幸的是,孙坚在追讨黄祖时,意外中箭身亡,年仅36岁。之后,孙策继承父业,也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和智慧,被称为“江东小霸王”。

孙策在袁术、袁绍、曹操等众多势力强劲的诸侯之中崛起,将江东吞并,连曹操也自叹不如,不想和孙策“争锋”了,并愿意将弟弟的女儿许配给孙策的小弟孙匡。

从这一细节分析,孙策在当时的名气也是很响亮的。

或许是天妒英才,孙策在一次狩猎时中箭受重伤。孙策立即安排后世,将位置传给弟弟孙权,并交代众臣,说,孙权打仗不如孙策,而守国保地,孙权却是有一套。

或许是孙策太了解自己的弟弟,或许是孙权太听孙策的话,自孙权当权后,就以长江为屏障,尤其在赤壁之战后,没有主动向北、向西进攻过。

赤壁之战背后的争论

看多了演义版本的赤壁之战,总是会想起“舌战群儒”的诸葛亮,想起“借东风”的诸葛亮。其实,历史上赤壁之战的主角,或者是穿针引线者,其实是鲁肃。

彼时,荆州之地成为曹操和孙权眼中的香饽饽,都想将其纳入怀中,两支军队开始在荆州附近集结,随时开战。

但在东吴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却一直在争论不休,作为主公的孙权也是左右摇摆,没有最终拿定主意。

作为主战派的鲁肃意识到,曹操若是将镇守荆州的刘琮击败,那么,江东也就岌岌可危。

若是刘备被曹操消灭——虽然刘备的势力还不是很大,但其也算是曹操钦点的“英雄”啊!影响力大呀——孙权就因得不到外部支持而逐渐势孤,同样不利于东吴的发展。

所以,鲁肃决定联合刘备,共同抵御南下的曹操。刘备一听有这个好消息,哪还不乐坏了?立即派出全权代表诸葛亮出使东吴,为了今后的利益争取分一杯羹。

孙权的政权内部依旧在争论,孙权自己也犹豫不决。眼看着大好机会就要从眼前流失,此刻,赤壁之战中非常关键的人物——周瑜发挥了关键作用。

历史上,舌战群儒的其实不是诸葛亮,而是吴国的水军都督周瑜。周瑜从小与孙策交好,对孙权也是忠心耿耿,从来没有二心。

周瑜在朝堂之上,对南下的曹操做出了必然会失败的四点分析,一是曹操西边有马超随时攻击的隐患,二是北方军队不适合舟船水战,三是冬季兵草匮乏,补给不足,四是北方将士不服水土,随时会生发疾病。

意气风发的周瑜以一番有理有据的言论,说服了孙权,也让主和派哑口无言。

事实证明,周瑜的分析非常正确,还得到了印证,曹操的军队多数因患病而非战斗性减员,结果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少,不得不退回江北。咱们再仔细分析一下赤壁之战后的局势,就会发现。

其实,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刘备,刘备分享战利品的同时还向孙权“借荆州”,实际上获得了荆州五郡的占领权,为进军川蜀奠定了基础。而孙权却没有得到什么实惠。

逐渐暗淡的东吴政权

赤壁之战后,看似三个政权形成了鼎足之势,但却消耗了东吴大量的人力物力,战场上胜利了,地盘却没有增加多少,人口反而因战争消耗了不少。

之后,孙权又听信了鲁肃的建议向北攻打合肥,周瑜花费了一年时间攻打江陵,成果均不尽人意。反而让旁边的刘备坐收渔翁之利,进而发展壮大。

再看东吴这边,周瑜正准备进攻川蜀,却不幸染病身故,年仅36岁。

周瑜死后,东吴朝中再无一人能够令文臣武将拜服,东吴再想主动起兵,却没有合适的大将,敏而不谋的孙权也就暂时放弃了主动出击的心思,而是倚仗长江为屏障做起了守势。

之后几年的东吴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使得孙权顾此失彼,将心思花在调和太子孙和和鲁王孙霸之间的矛盾中。

谁想,这二宫争霸,一争就是八年,将发展的大好时光白白浪费,孙权再也顾不上北上争取利益了,逐渐沦为三国争霸中的陪衬。

孙权去世后的两位皇帝也不争气,辅佐大臣也是各怀心思,争权夺利,过多的内耗使得东吴各级阶层自顾不暇,哪里还有心情对外征战?

虽然东吴是三国最后一个被西晋灭亡的国家,却掩盖不了其从三国主角沦为配角的命运。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