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丹书铁券”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卷,它是怎么来的它真的能让人免死
发布时间: 2023-07-07

本文目录

如何看待“丹书铁券”最早是哪个皇帝想出来的

丹书铁券是统治者一时兴起,感谢有大功臣子之举,也是拉拢或鼓励人的一种做法,也是彰显古代帝王权势的一种,更是古代人对权力和法度的一种无视,弄得不好又是统治者借题发挥的一个把柄,最可怜的还是被统治者玩弄于股掌的愚臣愚民,看不透世事的可怜人,所以丹书铁券也是古代统治者一个垢病。

免死金牌又称丹书铁卷,它是怎么来的它真的能让人免死吗

谢邀!

丹书铁券,本身是指由朱砂在铁片上书写大臣功绩和奖励的荣誉证书,和现在的勋章有些类似的性质。唐朝用金嵌入字中取代朱砂,因此又得名免死金牌。

它是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表彰功臣根据战国时的铜节发展而来,最开始并没有免死的功能,到几百年以后的南北朝才开始赋予免死的功能。

说他免死管不管用,应该还是有用的,毕竟历代帝王对杀拥有丹书铁券的功臣及功臣之后都有所顾忌。以明朝朱元璋为例,开国后大发丹书铁券给功臣,但后来为给太子上台扫除障碍要杀功臣的时候,也是先找借口将丹书铁券收回后才开屠戮功臣的。但其效用仅此而已肯定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

并且能够获得丹书铁券的人本身就是位高权重或名门望族,一般不是谋反的问题,在他们面前又不是问题,没必要使用。造反免死金牌又没用,其又显得比较鸡肋,因此其表彰的功能比起用于顶罪的功能更大。

丹书铁券即免死金牌有管用的吗多少个朝代有类似的

1、丹书铁券当然有用,能起到免死金牌的作用,丹书铁券明朝较多。

2、宋朝也有免死金牌,唐朝也有。

3、丹书铁券也不是全有用,明朝就发生过,皇帝要杀人,免死金牌也没有什么用。

丹书铁券是谁发明的丹书铁券真的免死吗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

丹书铁券,也叫免死金牌,是指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最早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名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

所谓丹书,就是用朱砂写字,铁契:就是用铁制的凭证。上面用朱砂写着几行字,再一分为二,一半给有功之臣,一半则保留在皇宫里。当大臣要使用的时候,只需要拿出那一半,再和皇宫内保存的另一半进行对比,就可以分辨出真假了。

那长什么样子呢?《演繁露》中有记载: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如若遇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

颁授“丹书铁券”的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据考证,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开国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可世代传袭,《后汉书·祭遵传》有记载:“丹书铁券,传于无穷。”

但是最早的“铁券”,并无免罪和免死等特权,仅作为一种加官晋爵封侯的凭证。获赐铁券的功臣及其子孙中,不乏获罪甚至被处死的人,比如拥有“铁券”的张良,韩信,彭越等人,最终还不是一样都被杀。

直到南北朝时期,丹书铁券才加入了免死的功能,而这在当时的价值自然更大了,毕竟有了这个铁券就能够在关键时刻救命了。当时的朝廷上,几乎有功之臣都有一个,早期铁券免死次数大多在3次以下。

而到了唐朝的时候,铁券就更多了,几乎所有皇亲贵族,有功之臣,人手一份。而且,“铁券”上的丹砂填字渐渐改为用黄金填字,故后世又将其称为“金书铁券”。

至于是不是真的可以免死?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例子说一下。

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家手中谋得皇位,为了安抚民心,下旨厚待柴氏子孙,赐柴氏“丹书铁券”,即使柴氏后人犯罪,也不得加刑。

到了明朝,朱元璋虽沿用了丹书铁券,但是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比如李善长、徐达等人,都被赐予“金书铁券”。

与唐代的铁券相比,明朝的丹书铁券,内容已有明显变化。一是谋逆不宥,只宥其他死罪;二是免死的次数较少,子孙不免死。

《野荻编》有记载:“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

朱元璋在制作丹书铁券的时候,曾特意在其后面添了一行小字,小字的内容是“谋反不可免死”。这就是朱元璋的高明之处,因为后来被他杀掉的这些功臣,都被他定了谋逆罪。

比如说李善长,他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比肩汉朝的萧何,曾立下无数功劳,明朝建立以后,他就被封为了丞相,位极人臣。也被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二死,其子免一死。

《明史·李善长传》记载:乃授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岁禄四千石,子孙世袭。予铁券,免二死,子免一死。

但是他却在七十多岁的时候,受到亲人以胡惟庸党的连累,一家七十多口被满门斩首。当时李善长在刑场上,也曾拿出了丹书铁券,想要朱元璋放他一马。但是朱元璋却不屑一顾,还让他自己好好看清楚免死金牌上面的字。

李善长听到朱元璋这样说,果然在免死金牌的背面看到了这一行小字: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此时他才明白朱元璋的心思,但他也无话可说,只好等死了。

到了清代,盛行了一千多年的“丹书铁券”制度,方被废止。

所以虽然丹书铁券有免死之说,但更多的时候,还是皇帝说了才算,毕竟在古代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就是古代至高封建皇权的体现吗?

而且拥有丹书铁券的一般都几乎是有功之臣,可自古以来,有功之臣能得到善终的寥寥无几。因此,有时候丹书铁券倒没有起到免死作用,而很多时候更像是催命符!

我是一更历史,专注文史领域,感谢您的关注和点赞!

柴进是柴荣后代,有丹书铁券,为什么要落草

其实就一句话,柴进落草为寇,完全是咎由自取。

先聊聊这丹书铁券,《水浒传》中施公很巧妙的把陈桥兵变的典故也加了进来,说当年赵匡胤在结拜大哥柴荣一死就发动兵变,把本属于柴宗训的皇权抢到了自己手中,老赵夺权之后觉得不好意思,就给柴家专门定制了一个瓦片状的铁片,名曰丹书铁劵。有了丹书铁劵的柴家既能享荣华富贵,又能免除所有的罪责。从世人的角度来看,柴家的玉玺变成了铁片,压根就不是什么禅让的功劳,明摆的就是权力被夺之后统治者给你发的慰问品罢了,再说的难听点,赵家没要你柴家的性命还对你这么客气说明他人性未泯,你柴家人只要好好的活着就谢天谢地吧,就别要什么手表和自行车了。

但是,到了柴进这一代,他明显会错了意。

可以想象到柴家人这几代传下来还是颇为老实的,到了柴进这里钱财也是多到花不完,但是柴进和他的前辈们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将丹书铁券开发出了新的功效,那就是窝藏案犯。我们发现江湖上犯案的人,只要能安全的抵达柴府,基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更好玩的是官府们也不清楚丹书铁券的适用范围,居然无人敢质疑柴进的做法。所以,柴进能够在江湖上有不错的口碑,纯粹是因为他包庇的犯人实在太多了,这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柴进有容人之物,却无容人之心。身为皇族后裔,柴进身上的优越感是显而易见的,自然对于大多数前来投奔之人打心底里还是厌恶的,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口碑他不会主动把他们清理出府,而是用其他他专属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态度。比如林冲当年来府时巧遇傲慢无比的洪教头,低调的林冲本不愿生事,是柴进一再挑唆,还把银子扔在地上“命令”二人比武,俨然一副看戏的姿态;武松来府时因为不明原因和府内的痞子们产生了摩擦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