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老鸹-飞
发布时间: 2023-07-06


在老家方言里,乌鸦叫“老鸹”或“黑老鸹”。

当然,此称已然有点过时了。现在的孩子们如果耳边掠过“lǎo guā”掠过音节,大多会一愣,随即才反应过来,毕竟他们学说话时至少有一半的词汇都来自爷爷奶奶那里。

幼时有一天,看见不识字的奶奶一天价不高兴,问为何,奶奶答:一大早起来就听到了一声黑老鸹,担心有什么恶事来报,故而不开心。

《红楼梦》第五七回:“众人笑道:‘这更奇了!天下老鸹一般黑,岂有两样的。’” 当代作家秦兆阳《幸福》一:“全身干瘦,背有点弯,头发像老鸹窝,手像鹰爪子。” 孙犁《风云初记》:“平原的孩子们欢喜这些小石头,偶尔才能从田地里拾到一块,说是老鸹从山里衔回的枕头。”秦兆阳系湖北人,而孙犁乃出身河北。正趴在电脑前啪啦本小文的(nmsl是什么意思?nmsl原本是骂人的词(母亲去世),被黑粉带节奏,翻译成了never mind the scandal and liber(永远不要理会谣言和重伤)。因此,不少网友原本不知道该词的意思,还都以为是一个正能量的好词。)这厮乃山西晋南人,也叫这种乌溜溜的家伙为“老鸹”;不仅敝地,邻近的陕西和河南也这么叫。

在鸟儿的世界里,乌鸦几乎就是村里人最不待见的那一只了。在民间语文里里,乌鸦分明就是普天下最不受人待见的丧门星。“鹊报喜,鸦报丧”,“鸦叫风来,鹊鸣雨至”,“老鸹落房头 —— 开口是祸”,“拜堂听见老鸹叫 ——这对夫妻没个好”,“出门听得老鸹叫,准有坏事会来报”,“乌鸦落到老黑猪猪背上——光看人家黑,看不见自家黑”,“乌鸦落在煤堆上,谁也别怨谁黑”(山西可是产煤的地儿呐),“坟头上的黑老鸹,人见人憎”,“雪地里的乌鸦——一点黑”.......“天下乌鸦一般黑”一语呢,最在唇边,但也似乎比一般的骂人话更厉害;此语一出,如果被指者恰在旁边,那接下来十有八九就得抄家伙了。

除了报丧外,“黑老鸹”在民间语文里还指多嘴的那种货,不会说吉利话儿,那些令人不待听甚至刺耳扎心的话倒是张口就来。关键是这些恶心话儿还特灵验,一说就报。

据说乌鸦间为争抢食物打起架来,那就一个目标,战术单调,也不防守,彼此间的尖喙和利爪瞄着对手的眼睛去猛啄狠抓就是。李白《战城南》:“乌乌衔人肉”,感觉上去这黑老鸹比战争还残忍。

哈,如果你是位主攻方言的研究生,那就以乌鸦为题来一篇答辩论文吧,博士不敢说,硕士通过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选题便见起点之高了嘛。

“乌鸦”之“乌”,那不用说,指其通身一色黑糁糁,宛似丧服的羽毛。《诗经·邶(bèi)风 》:“莫赤匪狐,莫黑匪乌(最赤红者莫非赤狐,最黑者就数乌鸦了)。”“鸦”呢从其叫声而来,“鸹”呢是既有模拟,也顺便带出了不受欢迎的致命所在:如果像画眉呀、金丝雀呀、百灵、黄鹂鸟等能发出动人的啼鸣声,那你尽管啼叫好了,可偏不,黑老鸹嘴大又难看,还哇哇呱呱叫个不停;再加上嗜腐肉——据说这也是乌鸦别名“报丧鸟”的来历,循着死亡的气息就来了——和经常抢掠走其他鸟蛋的食性,以及经常出现在野坡坟地的德性,你说谁喜欢得起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厌乌为主的同时,也时有些反着来的絮絮叨叨,像“乌鸦反哺,羔羊跪乳”是儒家以自然界的的动物形象来教化人们“孝”和“礼”的一贯说法,因此乌鸦的“孝鸟”形象是几千年来一脉相传的(但愿不是古代丧服为黑色的来历吧);《本草纲目·禽·慈鸟》中称:“此乌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大诗人白居易亦有一首《慈乌夜啼》的诗,讴歌乌鸦反哺,针砭世态,抨击人间不孝者,很值得一读:“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昼夜不飞去,经年守故林。夜夜夜半啼,闻者为沾襟。声中如告诉,未尽反哺心。百鸟岂无母,尔独哀怨深。应是母慈重,使尔悲不任。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嗟哉斯徒辈,其心不如禽。慈乌复慈乌,鸟中之曾参。”曾参那可是大圣人大孝子呐。

但着实说,但乌鸦是否真的具有这种习性和好品德,笔者很是怀疑,毕竟不是专门研究和观察证实得来的结果嘛。包括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实际是一部草本类文化学而非实证研究的结果。作为诗人的白居易那就更不用说了,不过是借助一种共性的认知来针砭世态,抨击那些不孝子女身上的积弊罢了。

许多人大概都有过疑惑:“鸟”涵盖了天下所有的鸟儿,偏“乌”不在其列。道理简单至极:鸟不论大小,都有眼睛,“鸟”字里那一点便是;而“乌”独无,为嘛呢?浑身上下黑不溜秋一团,浑似无眼,故而便独享了“乌”与“鸟”相抗衡,这也就是《说文解字》里“鸟字点睛,乌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的来历,也是古文里“乌”通“无”和现代汉语词语“乌黑”的来历。

在汉语词典里,带“乌”的成语几乎个个令人不待见:乌云密布,乌面鹄形,乌鼻青眼,化为乌有,乌沉天下,乌烟瘴气,乌合之众,子虚乌有,乌鸦嘴......










扫码加微信详细咨询太和智慧养老产品和平台服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