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古墓挖出两位古虢君:一位是天子诤臣,一位是国人暴动祸
发布时间: 2023-07-11

#头条群星9月榜#

历史上有关虢国的记载零星而散碎,唯一可以确认的是:虢国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是武王灭商后加封给自己亲叔叔的姬姓国。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虢国从此在历史舞台上彻底消失,只留给后人“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

“假虞灭虢”的成语典故家喻户晓

但是,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王国却给我们留下太多的谜团:他的建立者是谁?为何文献对它的位置记载含混不清?史料上为何会出现东、西、南、北、小五个虢国?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1991年,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的发现,为破解这些谜题带来了新契机,更揭开了古虢国的神秘面纱。

位于今河南三门峡市上村岭的虢国墓地

东西虢君之争

据《左传》和《国语》记载,虢仲、虢叔都是周文王的弟弟,他们均是辅佐纣王的重臣。武王灭商后,将这两位叔叔封在王畿左右,成为周王的藩卫和屏障,此举足见武王对二人的信任。他们一位被封在制邑(今河南荥阳),史称“东虢”;一位被封在雍邑(今陕西宝鸡陈仓),史称“西虢”。

展开全文

周初东虢、西虢的位置示意图

虢仲、虢叔的后代虢君也大多在王室任职,或助周王管理国家,或统六师南征北讨:据《后汉书》记载,周夷王时期虢公就曾“伐太原之戎”;虢仲曾受命征淮夷;而虢氏宗族中的师望、师承一脉曾历代统领王室的精锐近卫部队---虎贲,“虢公”成为代表尊贵地位的称号。

周王室的虎贲部队长时间由虢氏家族把持

但是,史书对两位“虢”君谁封在东虢,谁封在西虢的记载说法不一,甚至相互矛盾。第一种说法是“东仲西叔”。东汉贾逵解《左传》云:“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古代地理文献《舆地志》、《太平寰宇记》、《元和郡县图志》,三国史学家韦昭的《国语解》等文献都持“东仲西叔”的观点。

史料上对东、西虢封君的记载语焉不详

而更多文献的记述正好相反。杜预注《左传·隐公元年》云:“虢叔,东虢君也”。西晋史书《帝王世纪》载:“封虢仲于西虢”。除此之外,《汉书·郡国志》、《广韵·虢》、《路史·国名纪》、《通志·氏族略》和《稗疏》均记为“东叔西仲”。

杜预和贾逵都是汉魏著名经学家,但对《左传》的注疏差别很大

其实,文献之所以记载不一,是因为先秦典籍只分“虢仲之国”、“虢叔之国”,对东、西位置记述并不明确。而最重要的是,两虢后世的国君有不少重名,比如虢仲的后代有叫虢叔的,虢叔的后代也有叫虢仲的,极易造成混淆,这才导致后人对虢国史的争议和迷茫。

南北虢国之惑

1955年,考古专家在河南三门峡的上村岭发现一处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的墓地。这里集中了数量庞大的墓葬,专家只发掘了其中的二百余座,就出土文物三万多件。墓主成分复杂,有太子、有贵族,也有平民,但墓葬等级分明、规格迥异。专家确认,这里是古虢国的一处大型公墓。

三门峡虢国墓部分墓坑俯瞰图

但是,历史上无论是东虢还是西虢,它们的封地均不在河南三门峡附近。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虢在今天的河南荥阳,西虢在今天的陕西宝鸡陈仓,离三门峡至少有五百里的距离。周初封国“大国不过百里,小国仅三、五十里”,那么三门峡虢国墓地是如何凭空出现的呢?

虢国墓地被发现于黄河三门峡南岸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查阅,还是能在史料中发现线索:历史上的虢国并非只有东、西,还分南、北。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虢国有四个,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南虢在焦城,北虢在大阳。这是关于东、西、南、北四个“虢国”的最早记录。

史料中记载的四个虢国的地理位置图

那么,“北虢”和“南虢”又来自何方呢?据宋《路史》记载:公元前767年,郑灭东虢,尽收其地。不久,周平王封东虢君的后裔“虢序”于下阳(又名大阳,今山西平陆),此地北邻虞国,在黄河岸北,因此史称“北虢”。《汉书·地理志》也对“”北虢源自东虢“”进行印证。

据一些史料记载,北虢是东虢后代所封之地

“南虢”则源自“西虢”。西周末年,王室衰微、猃狁侵扰,于是“西虢”在政局动荡中开始东迁。他们在厉、宣之际迁徙到地跨大河南北的古陕州立国,建都上阳,史称为南虢”。它们的位置和“北虢”仅一江之隔。

春秋时期南、北虢相对位置图

而今天,上阳城遗址已被发现,它位于今天的三门峡李家窑,而城北就是上村岭虢国墓地。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三门峡虢国墓地正是“南虢”国的遗存。“南虢”所在的位置古称陕州,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老子著《道德经》的神圣之地。那么,“南虢”是否真的由“西虢”东迁而来呢?

虢国墓大发现

1990年,三门峡虢国墓进行第二次发掘,编号为M2001的虢君墓出土。该墓随葬九鼎,仅附葬车马坑就有40米长,5米宽。在3000多件出土文物中,最有价值的是编钟和青铜鼎上的铭文,因为它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鼎,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那么,墓主到底是谁呢?

虢国墓地M2001号墓附葬的车马坑

据铭文和《竹书纪年》记载得知,墓主虢季又名“虢文公”,他是周宣王时期的西虢国君,同时也是王室重臣,不过,史书对他的记述非常简略。据《国语》和《史记·周本纪》记载,周宣王废弃了每年天子示范耕种、重视农业的传统,虢文公因此而劝谏宣王,但宣王根本不予理睬。

墓主人虢季在周朝位高权重,但难以影响宣王

1991年,虢国墓地又获重大发现,一座四壁涂满淡绿色颜料的虢君墓出土。墓内九鼎,随葬品3200多件。无论从墓的位置、规格,还是随葬品上来看,都明显高于“虢季”墓。在随葬的青铜礼器上铸有两段铭文:“虢仲作虢妃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及“虢仲自作器”。

虢国M2008号虢君墓中的部分文物和青铜铭文

据碳14测定得知,墓葬年代在西周晚期的厉、宣王时期,此时距离西周立国已有两百年之久。显然,此“虢仲”绝非武王分封的叔叔“虢仲”。根据铭文并结合文献,专家断定此“虢仲”正是周厉王时期的西虢国君、天子宠臣虢公长父,因是家中次子,因此他的字也是“仲”。

虢仲墓穴中四壁都涂抹了特殊的淡绿色颜料

虢公长父辅佐周天子治理天下,“受天子禄”,地位极其显赫。他热衷于东征西讨,却战绩不佳。据《竹书纪年》和《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厉王三年,虢公长父讨伐进逼洛邑的淮夷却惨遭失败。于陕西出土的西周“禹鼎”铭文也同样记录了这场战争:在虢公败退的危急时刻,多亏天子属臣“武公”上阵救场,才取得国都保卫战的胜利。而败军之将虢公长父竟铸造了十二个青铜盨以纪念此战的“胜利”。

西周青铜“禹鼎”铭文揭了虢公长父的“糗事”

虢公长父旷日持久的征伐导致国库空虚,迫使厉王不得不横征暴敛,最终酿成“国人暴动”,北方的猃狁也乘机频繁攻扰。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虢公长父开始把“西虢”逐步东迁到今天的三门峡一带立国,是为“南虢”。

宗周钟铭文显示:周厉王攻进濮都,威震东、南二十六国

证真还是证伪

三门峡虢国墓的出土印证了一些史料的真伪。《水经注·河水卷四》记载:南虢的始君为“虢仲”,国都在上阳城,这段内容已被三门峡虢国墓所证实。但同是一本文献,有的内容则被考古证据“证伪”:《水经注》关于“西虢东迁和平王东迁在同一时期”的说法,长期以来被学术界所认可,但出土证据却显示,三门峡“南虢”在平王东迁前就已存在,它的立国时间是西周末年的周厉王时期。

虢军是勤王主力,虢国长父惟周王马首是瞻

那么,“南虢”和只有一江之隔的“北虢”是何关系呢?“北虢”真如《汉书》所说是“东虢”人的后代吗?郭沫若在《三门峡出土铜器二三事》中对此持肯定态度;而《水经注疏》、《汉书补注》等文献认为南、北虢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只因黄河把国土分为南北,形成以北岸“下阳”和南岸“上阳”为中心的两个地区,才被称为“北虢”和“南虢”,但国都在“上阳”。

南、北虢的中心分别为上阳和下阳

《稗疏》和《竹书纪年义证》认为,《竹书纪年》里把晋军攻灭的“下阳”称为“虢都”,这说明当时的虢都在下阳,此时被称为“北虢”;下阳被占后,虢人被迫渡河南迁至上阳,此时称“南虢”。说白了,南、北虢不过是一个虢国在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称谓而已。

据《竹书纪年》和《左传》,南、北虢实际上是一国

至于东、西虢始封之君的争论也应尘埃落定:虢国墓始于西周末厉王时期,止于春秋早期虢国灭亡,因此,“南虢由西虢东迁而来”就有了考古依据。而“虢仲封荥阳,虢叔封雍”的史实,不仅有《水经注》、《稗疏》等文献可查,还有大量出土的铜器可证。因此,南虢君“虢仲”是西虢君虢叔之后,这已为三门峡M2009号虢国墓所证实。

被耗尽的国运

虢公长父(虢仲)是“南虢”的首创之君,因此其墓葬在虢国墓地中规格最高、随葬最多。墓中两棺一虢,外加大型棺罩,符合周礼的标准。但是,他随葬的九鼎却是天子标准,这说明他地位显赫,但同时也暴露出周王室的衰微,礼乐制度已遭到严重破坏。

虢公长父墓中出土的青铜礼器

因积极辅佐厉王制定战争策略而导致“国人暴动”,虢公长父被贴上“佞臣”和“祸首”的标签,由此在朝廷失势,被迫返回封国

微信